梁惠恩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咸水歌”是新會19種民歌中的一種。據史志記載,新會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大部分土地沖積成沙田,水上居民世代以船為家,從事漁業,居無定所。“咸水歌”正是罥(念“娟”)家的水上民歌。新會沙田區(以大鰲、睦洲兩鎮為主)流行的民歌分為“咸水歌”、“高堂歌”、“大繒歌”、“擔傘調”、“姑妹歌(調)”等。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新會大鰲咸水歌自從2006年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甚少有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這不利于對非遺進行保護。如今,能上臺演唱咸水歌的人寥寥無幾,據調查,當地多數人已不知咸水歌為何物,咸水歌的瀕危狀況可想而知。大鰲咸水歌王梁華照先生說:再不保護就消失了!
新會大鰲咸水歌的歌王梁華照、歌后李鳳連為了把民間音樂傳承下去,作出了許多創新之舉,由他們倆人共同編制的咸水歌可以迎合各種場合的需要而演唱,比如:他們受邀參加大鰲中學的法制教育課時,就編寫了一首名叫《吸毒勸戒》的歌曲,歌曲內容生動、有趣,寓教育于娛樂,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校長也反映這種方式的法制教育成效很好,比起以往單調的宣講更有意義。類似的咸水歌改革很常見,梁華照先生說:新時期的咸水歌應該迎合各種人的口味,要創新,這樣才有生命力。
新會大鰲咸水歌記錄了一代水上居民的生活習性,在快餐年代,水上居民的生活早已發生改變,大鰲鎮幾乎所有的水上居民都已經“上岸”,結束了漁民生活。咸水歌是當年漁民寓工作于娛樂的一種演唱方式,大伙在工作中自然會唱起咸水歌,緩解工作壓力。梁華照先生說過:少了咸水歌就等于這個民族沒有了根!
政府對于保護新會大鰲咸水歌的工作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借鑒專家學者的科研成果,逐步建立科學、高效的保護機制。應該形成一個監督平臺,還要建立一個評估制度,以自我評估為主,發布評估報告,接受社會監督。同時還要做好人才培養和傳承,應該豐富傳承的方式并擴大傳承人的隊伍,鼓勵更多的青年人學習、保護民間音樂。還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對優秀的民間藝人傳承行為給予物質獎勵。
當代社會給民間音樂創造了一個極好的多維發展空間。借助旅游文化的興起,我們可以像云南省學習,云南省打起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這一面大旗,吸引了眾多學者或者游客到云南去了解民間音樂,這無疑給旅游開發或者旅游營銷帶來更多的機遇。又如國內的鼓浪嶼,雖然作為海上花園,本來就享有其迷人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但因為有了“音樂之鄉”和“鋼琴之鄉”的美譽才大大擴展了鼓浪嶼的內涵,豐富了小島吸引游客的魅力。
對于新會大鰲咸水歌的保護與發展,藝人們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這遠遠跟不上遭淘汰的腳步。必須通過多媒體來加大對廣大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政府也可以鼓勵更多的媒體人投身保護的工作中。針對新會大鰲咸水歌資料缺乏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建立起專門的數字化新會大鰲咸水歌數據庫,讓咸水歌不再隱匿于深處。
怎樣才能讓學生參與到保護、傳承民間音樂的活動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民間音樂帶進學生課堂。把本地民間音樂——咸水歌的教學變成音樂課程的必修課,可以邀請一些咸水歌藝人擔任音樂教師,教學生演唱與創作咸水歌。另外還建議編寫關于新會大鰲咸水歌的教材,方便學生了解本地民間音樂的精品,還能在與自己生活貼近的鄉土音樂教材中熟悉本土的家鄉音樂,從音樂的潛移默化中獲得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熏陶。
為普及新會大鰲咸水歌,引領新一輪的咸水歌潮流,促進各地區咸水歌者的學習和交流,推動咸水歌的可持續建設,提供給更多既熱愛咸水歌、演唱能力又強的藝人演出的平臺,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做法,如定期舉辦中小學咸水歌花會、咸水歌“對歌”大賽、咸水歌擂臺賽等。
新會大鰲咸水歌存在的問題,這其中既有自身的問題,也有其他客觀的因素。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已經推出了許多保護措施,并且也在深化落實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下,更新觀念、創新思路、科學規劃,打造具有江門特色的民間音樂寶庫。
[參考文獻]
[1]田青.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案例篇)[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12.
[2]田青,秦序.論文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11.
[3]吳競龍.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