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吉奕
(浙江省慈溪市橋頭鎮中心小學,浙江 慈溪 315317)
在進行小學合唱教學中,強調一個“合”字,即合作,但是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的審美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進行小學合唱教學中,讓學生學會相互合作的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精神素養,注重對審美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在日后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奠定良好的基礎。能夠看出,對小學合唱教學中審美力的培養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小學合唱教學中審美力培養為主要研究方向,進行以下深入探究。
小學合唱的教學難度較高,小學生尚處在知識的萌芽階段,部分高效學習合唱的技巧在小學階段無法實施,導致了小學生合唱教學效率較低。為了提高小學生合唱能力,傳統的教學手法較為滯后,一味地督促學生學習已經不符合現代教學的發展現狀。因此,推動小學合唱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1]。現代小學合唱教學中,要將審美力與合作能力培養作為核心內容,提高小學生對合唱的興趣,并從小學生的審美角度出發,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對合唱內容的深度理解,同時也能夠加強對合唱技巧的運用,也加強了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為日后的合唱等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達到良好的啟蒙作用。
從目前小學合唱教學過程分析,存在著小學生缺乏合唱興趣、教學課堂結構不合理、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小學生合唱教學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小學生對合唱課堂的看法。
由于小學生對音樂的了解程度不深,很難從專業的角度看待合唱,且絕大部分的合唱曲目較難,再加上學生之間的配合程度較差,導致了部分學生對合唱缺乏興趣,甚至產生了厭煩情緒。對合唱本身不感興趣,導致了審美能力的難以提升,難以了解合唱的優勢與藝術美學。
為了減少小學生的課堂壓力,大部分的合唱教學內容以引導為主,教師對合唱內容進行安排,并采取適當的技巧引導學生學習。因此,傳統小學合唱教學以教學引導與合唱技巧為主要教學內容,課堂占比較高,而對音樂鑒賞等方面較為忽視。從而導致學生只是知道按照教師指導的方式進行歌唱,對合唱內容本身了解不深,審美力較差。
傳統小學合唱教學采用的模式較為單一,絕大部分都是教師講解或者指導,對小學生進行合唱分組,而后進行分聲部練習。不論是什么樣的合唱曲目,絕大部分的教師都是按照同樣步驟對小學生進行分組與訓練,模式機械單一,缺少靈活性。
小學生正處在童聲發育的最佳時期,進行合唱能夠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提高小學生的歌唱能力[2]。因此,要選擇符合小學生審美的合唱曲目,提高小學生的合唱興趣,能夠讓學生在合唱的曲目中找到共鳴,進而在歌唱中釋放情感。除此之外,在進行分聲部訓練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唱歌優勢以及個性特征,因材施教。教師也要加強與學生合唱之間的配合,采用樂器積極引導學生把握音準,提升小學生合唱團的整體合唱水平。
在對小學生進行合唱教學的時候,要在合唱技巧中加入審美力培養的部分。首先,要對各個聲部的演唱技巧進行講解,消除學生對高聲部、低聲部的查一對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兩個聲部的音樂美感是不同的。其次,要加強對選擇曲目和聲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和聲的美妙,并加強對音樂節奏的訓練等。最后,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伴奏下完成合唱曲目,并將自身的情感帶入到合唱中,提高小學生的合唱審美力。
在對合唱曲目進行確定之后,教師要充分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合唱作品的特點,并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對合唱作品進行介紹和鑒賞,讓學生自由發表對合唱作品的感受與看法,加強對合唱作品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在合唱中融入更深的感情[3]。例如,采用故事、舞蹈、繪畫等方式,調動學生對合唱作品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合唱審美力。
合唱過程中提高小學生的審美力,主要是通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加強學生對合唱作品的理解,進而能讓學生更加自信的歌唱,感受到合唱作品的音樂美學所在。因此,可以采用更多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合唱作品進行發散性理解,感受音樂的藝術意境,達到不僅在歌唱中融入自身的感情,還能夠從合唱作品中得到情感的升華。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針對目前小學合唱教學審美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首先,要選擇符合小學生審美的合唱曲目,而后采用適當的合唱技巧,加強對審美力的培養,最后結合對合唱作品的藝術鑒賞,在合唱的過程中體驗音樂的美妙之處,進而提升小學生合唱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