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教育期刊也受到了巨大沖擊。新媒體時代,教育期刊如果在堅守生存之本的同時,能主動求變、整合人才隊伍、轉變辦刊理念,必定能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教育期刊;堅守;創新
新媒體時代,傳統紙媒市場一再被蠶食。尤其是近幾年來,業界不時傳出某家紙媒關門的消息。而2017年底,紙媒行業又有近十份報紙宣布停刊或者即將停刊,加上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以及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內部的大整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統期刊界也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機感。雖然教育期刊的內容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也同樣感受到了來自新媒體的巨大沖擊。
一、教育期刊面臨的危機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各地教育期刊社經歷了一段迅猛發展期。如安徽省教育宣傳中心(原安徽教育報刊社)旗下的幾家期刊,在這一階段期發行總量最高達到300多萬份。雖然前些年大部分教育期刊社發行量巨大,但由于相當一部分教育期刊社習慣依靠行政手段發行,沒有逐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導致大多數的教育期刊面臨一個尷尬局面:發行數量高于一般期刊,但市場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
近些年來,我國全面實施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新修訂了《義務教育法》,并在經濟領域嚴懲商業行賄。在此大環境下,部分教育期刊出現了“收費斷源、渠道斷流”的嚴峻局面,幾十年來形成的發行機制面臨洗牌。期刊發行外部條件的改變,再加上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受眾閱讀方式的改變,使得教育期刊面臨巨大挑戰。
據統計,2016年我國文化、教育類期刊1383種,平均期印數2679萬冊,總印數61745萬冊,總印張3198073千印張;占期刊總品種13.71%,總印數22.90%,總印張21.05%。與上一年相比,平均期印數下降5.33%,總印數下降4.68%,總印張下降9.32%。
筆者認為,在技術大變革時代,新媒體給教育期刊帶來的不僅僅是嚴峻的考驗,也有難得的發展機遇和美好的未來。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傳統教育期刊要想屹立潮頭,必須在堅守教育期刊生存之本的同時,尋求全新的突破。
二、堅守教育期刊的生存之本
(一)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不能變
對于教育期刊來說,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就是要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黨的教育政策法規、教育工作典型、教育先進人物、教育工作經驗,發揮教育宣傳主陣地作用,牢牢把握教育新聞宣傳的主動權,把握教育輿論的引導權和話語權,傳播正能量,唱響主旋律,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
(二)肩負的辦刊責任不能少
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教育期刊的發行量有了明顯的下滑。但是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教育期刊人都要清醒地意識到,由于教育期刊的特殊性,其肩負的辦刊責任不能因競爭的加劇、發行量的下滑、經濟效益的降低而減少。相反,在這樣一個網絡信息泛濫的社會,傳統教育期刊更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廣大教育行政工作者、教師、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
(三)長期形成的讀者群體不能丟
教育期刊面向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生及家長,讀者群龐大。據統計,2005年我國有9種教育期刊發行量超過百萬冊,而當年全國發行量超過百萬冊的期刊僅有21種。相對其他種類的期刊來說,教育期刊專業性比較強,讀者受教育程度比較高,讀者群比較固定。很多教育期刊創刊已有數十年,培養了一批忠實的讀者。讀者是期刊最寶貴的財富,教育期刊要為讀者做好讀刊、用刊的服務工作,維護與讀者之間的良好關系。
(四)自身優勢不能丟
第一,絕大多數的教育期刊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發展,擁有一支專業化程度高的采編隊伍,有較為成熟的采編體系在支撐內容創作,由于這支隊伍的專業性,教育期刊對教育領域內事件的深度剖析和解讀能力超過其他媒體。第二,教育期刊多年來形成的嚴謹辦刊態度和高口碑的品牌積淀,都會在以后的競爭和轉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第三,教育期刊有充足的預算、機會和平臺,能實現很多自媒體難以完成的任務。
三、新媒體時代,教育期刊應積極轉型
教育期刊雖然有以上所述的種種優勢,但在新媒體時代,仍要清醒地認識到危機所在。因此,教育期刊在保持鞏固自身優勢的同時,還要在以下方面逐漸轉型。
(一)教育期刊要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優勢互補,保證期刊可持續發展
首先,教育期刊要建立自己的官網,使期刊網絡化。互聯網時代,數字出版是出版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教育期刊建立自己的官網是數字出版的前提和基礎。據筆者了解,目前,各省市的教育報刊社(教育宣傳中心)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新聞網,如中國教育新聞網、浙江教育在線、河南教育報刊社旗下報刊官方網站、安徽教育宣傳網等。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教育期刊社可以通過官網宣傳自己的期刊,官網上有詳細的雜志介紹、欄目說明、征稿啟事、用稿要求等,方便作者查詢了解期刊和讀者訂閱;另一方面,教育期刊的官網刊登一些過期期刊文章,并且提供網絡訂閱和免費下載服務,為更多的讀者用戶提供便利。
其次,教育期刊應開通微信公眾號。教育期刊開通公眾號后,定期定時發送公眾號內容,利用微信的視頻、音頻、圖文等多種形式,補齊期刊的短板,以豐富多彩、活潑多樣的方式,吸引讀者的眼球。在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運營過程中,編者可以收到用戶的及時反饋,通過對文章的點擊量準確分析得出讀者的喜好,這比傳統的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方式更省力省錢。教育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過程中,也要注意定位準確、合理安排原創文章與文摘的比例,堅持內容為王,增強用戶的參與度。當前,絕大部分的教育期刊微信公眾號,比如《人民教育》開通了官方訂閱號“人民教育”,《上海教育》開通了雜志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江蘇教育》開通了公眾號“江蘇教育”,《教師博覽》開通公眾號“教師博覽”等等。endprint
再次,教育期刊可通過QQ群、微信群等平臺進行信息交流。QQ、微信等交流平臺具有信息反饋及時、發送成本低、私密性強等優點,不僅有助于編輯部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增強編輯與作者之間的聯系,還可以為期刊選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如安徽省教育宣傳中心主辦的《初中生必讀》《小學生導讀》都建立了QQ群,方便了編者、讀者、作者之間的交流,提高了自身影響力。
最后,教育期刊應聯合一些數字出版網站,比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將紙質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拓寬發行渠道,擴大受眾范圍,提升期刊影響力。
(二)教育期刊要打造既了解傳統媒體又精通新媒體的團隊
教育期刊應打造既了解傳統的教育期刊,又熟悉新媒體運作的團隊。他們能從內容、技術、營銷等層面來推進媒體融合,發揮期刊的品牌效應。
一方面,對現有的人才隊伍,教育期刊社要“挖潛”“盤活”,通過“送出去”“請進來”兩種形式,送現有人員出去培訓或者將新媒體方面的專家請進來對人員進行培訓,在傳播技術、傳播觀念上推動現有隊伍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教育期刊社要打破用人機制,大力吸納新型人才,大膽任用年輕人。當前,迅猛發展的PC端和移動端決定了當前期刊界的人才定義已和十年前有所不同。教育期刊社要下決心,舍得花重金吸納技術、營銷等行業人才。
此外,教育期刊社還要建立長效的人才管理機制,引進現代企業人才管理方法,實行“層層考核”“職級分離”“評聘分離”“競聘上崗”等人事制度,激發團隊的活力。只有這樣,原有的隊伍和年輕的隊伍才能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三)教育期刊要轉變傳統辦刊理念,增強服務用戶的意識
教育期刊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布解讀國家教育政策方針的同時,也要面向市場、適應讀者、服務讀者。長期以來,教育期刊把自己的功能定義為文化輸出,而非信息服務,給人以居高臨下、板著面孔說教的刻板印象。今后的實踐中,教育期刊應該從教育讀者轉向服務讀者,從單向傳播轉向雙向傳播,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這樣才能贏得讀者的認同。比如,可以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上,引導話題互動,開展征文活動,聽取讀者、作者心聲和建議,改進自己的工作;還可以舉辦“讀刊用刊”征文比賽等,增加刊物影響力。
總之,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教育期刊人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要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我們要迎難而上,奮力拼搏,積極主動地融合新媒體,共同進步,才能不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所拋棄!
參考文獻:
[1]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路艷艷.新媒體環境下期刊的創新之道[J].傳媒,2011(03).
[3]崔學軍.新媒體背景下行業報運營機制的創新[J].新聞戰線,2017(05).
(作者單位:安徽省教育宣傳中心)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