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第二課堂教學中對高職學校德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論述了第二課堂是高職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和第一課堂相輔相成,既相互補充又相對獨立。它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鞏固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關鍵詞:第二課堂;高職德育;途徑
第二課堂在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教學活動以外,圍繞育人目標,引導和組織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動,它在高職教育整體體系中與第一課堂相互補充又相對獨立的一個教育平臺。
一、第二課堂教育資源在中職德育課中的優勢
第二課堂是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溝通機制,實現教與學的交流互動,第二課堂教育資源在中職德育中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簡單概括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內容的廣泛性
在高職德育中,第一課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就中職學校完成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這一任務來看,僅有第一課堂是不夠的。第一課堂的教材是書本,而第二課堂的“教材”是與時俱進的社會,利用第二課堂的陣地,學生可以廣泛地參與社會工作,臨時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在人際關系、工作環境、社會心理等方面得到鍛練和適應,從而順利地完成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更好地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二)形式的靈活性
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可以不以班級、年級、專業甚至學校為單位,也不受既定的時間、地點的限制,同學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時間,參與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也是第二課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大亮點。第二課堂從其表現形式上來說多以團隊活動的形態存在,活動方式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多樣,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時代,較好地形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社會的多重互動,使不同角色、個性、需求的團隊成員通過互動產生心靈碰撞。
(三)主體的自主性
楊振寧先生曾指出:“中國傳統教育強調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老師循循善誘,學生亦步亦趨。但是相對來說在進行科學創造的時候缺少創新意識。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讀書型居多,有能力、有知識且能獨立思考的開拓型人才少。“第二課堂”這個大舞臺,為他們提供了各種實踐鍛煉的機會,通過第二課堂活動,職校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助于他們深切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內化效果。
二、第二課堂在高職學校德育過程中的實現途徑
第二課堂教育資源與傳統的德育課堂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第二課堂資源在德育過程中的實現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思想政治教育類活動
在第二課堂里融入思想教育活動,可以有效地彌補第一課堂的缺陷,也能夠使廣大青年學生更好地理解德育課所學到的有關政治理論、道德修養方面的知識,不僅讓廣大青年學生交流了經驗,彼此互相學習,拓寬了視野,還使他們進一步確立了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信念,進一步向黨組織靠攏,從而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類活動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的更加美好的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志愿精神是聯合國精神的最終體現,不僅僅是聯合國精神的體現,更是人文精神的最高級表現形式。志愿者工作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體現。志愿精神是一種典型的社會資本。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深入基層有效地鍛煉了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三)社團類活動
學生社團是第二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延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綜合素質提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青年學生富有青活力,他們在社團活動中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實現全面發展。
(四)文化藝術類活動
結合校園文化藝術節的開展,通過系列性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使校園文化活動具有長效性,持久性。例如舉辦校園歌手比賽、主持人大賽、社團文化節、宿舍文化節、元旦文藝演出、音樂賞析會、民族舞蹈大賽、攝影大賽、優秀教室文化評比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展寓教于樂的新途徑,為廣大學生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文化環境,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快樂中,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技能培訓與技能大賽類活動
當今社會,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如何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的頭等大事。而職業學校的學生最大的優勢莫過于擁有嫻熟專業的技能。可是僅有某一方面的專業技能是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成為就業市場的寵兒。“口袋技能”成為時下就業市場的流行詞,所謂“口袋技能",就是不管身處哪種崗位,都能隨時拿出來的技能,包括思維力、溝通力、團隊合作力、應變力等各種綜合能力。
實施德育工作時,要注重創新,運用利用第二課堂教育資源,變單純灌輸為多向滲透,寓教于樂、寓教于境。隨著素質教育理念日漸深入人心,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就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而言,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同等重要,第二課堂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學校教育的屬地位”。因此,我們實現素質教育,有必要運用第二課堂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楊振寧.運用人的創造性——楊振寧論教育[J].未來與發展,1991,4.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教育——蘊涵在其中[M].教育課學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學科教育,2001,7.
作者簡介:
朱娜娜(1986—),女,漢族,河南省鞏義市人,助理講師,教育學碩士,單位:鄭州工業貿易學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