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行的今天,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學生德育教育,也凸現在了每個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與新課程改革一道與時俱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德育現狀;師德建設;學校教育;德育方法
一、德育教育,“現狀嚴峻”
1.厭學隊伍日漸擴大
據對部分學生抽查,近20%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部分抱有讀書沒用的想法,認為只要有錢便可暢行天下,他們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周末整日泡在網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網吧,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學生逃課曠課長達數周。
2.日常行為極不規范
在校園經常聽到學生胡侃,什么社會上的“行話”、俗語如行云流水脫口而出,臟話臭話隨口流露,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長發、染發、穿耳者為數不少,以至常聽到社會人員議論“如今的學生有時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學生”。
二、德育教育,“師德”應先行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優秀道德的繼承和發揚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許多美德,積淀了許許多多不應拋棄的道德標準與道德觀念。如“熱愛學生、先人后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人無信而不立、教學相長、言行一致、尊老愛幼”等。對這些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可以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2.運用群體準則框正個人行為
師德建設也需要一種良好的環境。每一位教師都有給人以良好的個人形象的愿望,假若我們能充分運用這種積極的心理,形成一種良好的群體規范,它對個體的行為就得以起到很好的引導、示范和框正的作用。
3.目標引導,變外在規范為內在需求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自我發展的渴望,都有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對道德的追求只有成為廣大教師自我的需求時,才能成為一種信念,轉化為實際的行為,而這一點離不開目標的積極引導。
三、德育教育,“學校”是主陣地
1.學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問題
(1)學校德育工作雖講究品德教育,但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社會實際,依然是灌輸空洞的跟不上時代的需要的教育內容。形式單一不夠靈活,方法刻板不夠生動,大話連篇;只注重資料臺帳是否齊全,做表面文章,使學生形成逆反心理。
(2)教師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或根本不重視德育教育。
2.學校如何進行德育教育,才能與時俱進
(1)加強道德教育。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在此過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則,以身示范”,讓學生耳濡目染,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緊抓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四、德育教育,“方法”是關鍵
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和加強改善德育的方式與方法。當前中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新特點需要我們必須改進德育的方式和方法。我們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要求,重新審定德育方式、方法,該繼承的繼承,該發揚光大的發揚光大,該摒棄的摒棄。在德育的方式上應重視開放性和疏導啟發性,學校的工作不可脫離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孤立地存在,我們要把德育的內容轉化為中學生的日常行為意識,讓德育內容滲透到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成為中學生立身處世的準則和信條,使中學生切實感到德育對生活、工作、學習是有用的,使我們的德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教育
在校學生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言行舉止應受到社會的關注;學校訂有學生守則,和各種管理條例,家長應該積極密切配合;家長也應與學校密切聯系,對子女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正確教育和引導。
2.理論聯系實際
中學生道德教育中的“知”和“行”是兩個緊密聯系的過程,教育中應始終把;“知”貫穿于“行”之中,也就是要把傳授道德知識教育與進行道德實踐結合起來。
3.個人示范與集體影響相結合
個人示范,一是,要求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體員工,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則,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成為全體學生的表率。二是,要樹立先進的德育典型,如通過先進事跡報告會,每期進行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形式,弘揚正氣,抨擊不良傾向,通過個人示范起到影響大眾的作用,同時要加強集體教育,擴大集體影響,集體影響可以促進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和相互監督,以提高整體道德素質。
4.正確引導和輿論揚抑相統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道德教育中,要以學生中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善于從日常小事做起的先進模范人物的生動事跡為教材,把學生道德行為觀念和道德標準具體化,人格化,增強其感染力,大力宣傳學生中的先進事跡,努力引導他們向先進人物看齊。
5.靈活多樣與生動活潑的途徑
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途徑很多,諸如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各科教學中都要滲透道德教育;第二,專題講授、專題報告;第三,通過媒體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第四,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結合各自的特點,組織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各種活動;第五,開展具有積極意義的主題班會,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和討論,使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受到教育。
總而言之,中學生表現出的種種行為不容樂觀,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中學生德育教育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探討。相信,只要我們從以上這些方面去努力實踐了,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才能與時俱進,我們的學生才能健康成長并最終成才!
作者簡介:
劉文平(1983—),男,職稱:中教一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