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駒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中學各個學科中惟一以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將“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核心理念,無疑會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地理素養方面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觀察力和競爭力,能夠迅速適應當前瞬息萬變的社會。面對新課程改革,如何改變以往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精心地設計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促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課本及課外知識發展自己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力,成為當前和今后地理教學的重點和趨勢。通過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作者認為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策略來強化地理學科素養,提升地理學習能力。
一、更新理念,堅定信念,譜寫教育大情懷
(一)更新理念,解放思想
現代中學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中學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內涵實際上是注重對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協調融合,開發潛能,發揮特長。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更新理念,解放思想。
1.明確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學習“兩用”型地理即對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我們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山河湖海、風雨變幻這些自然景觀,衣食住行這些社會現象,生活處處皆地理,這就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中學地理中涉及的方位判定與識圖,天氣、氣候與生活,生活區位的選擇,災害防御與逃生,旅游線路的選擇等等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凸現地理學科的價值、提高地理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從而增強學生的生活能力。
而中學地理的學習,同時也協調著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關系,比如說通過基本的地理觀測、實驗、繪圖使得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課外探究利于培養地理科學研究能力;可持續發展部分的學習更是將知識技能升華為道德規范;教材中全世界案例的節選利于培養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而自然美,人文美,精神美的滲透更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
2.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與評價機制
(1)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倡導多元的地理學習方式。地理學習方式按功能分類:如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地理學習。按內容分類:理論性、實踐性地理學習。按行為分類:自主性、互動性地理學習。
重視地理研究性學習,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實踐性、自主性、創新性、綜合性、合作性等綜合素質的提升。遵循學生由直觀到抽象的心理發展規律。
(2)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相結合的評價,要轉變傳統教學中只以成績論高低的單一評價,還要重視對學生參與的過程性、未來的發展性及激勵性的綜合評價體系。
3.構建新型的地理課程
(1)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開放性的地理課程主要表現在:①課程內容開放性:觀念、技術、思路上開放性;②課程教學素材的開放;③課程目標開放性:知識→能力→素質的多元開放。④課程形態的開放性:必修、選修、國家、校本課程;⑤課程實施的開放性: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實地考察、問題研究、課堂教學;⑥課程資源的開放性:地理探究人力資源、物質場地資源、社會資源。總之,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其自由思考;解放學生的口,讓其自由講;解放學生的手,讓其自由做。
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且更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作為地理教師必須要適應開放式課程,平常的工作中要不斷的通過學習促進觀念的轉變,通過學科教研活動促使自己由“傳承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角色轉變。在教學工作中除傳統的三板手段還要不斷依靠教育科學技術從而促使教學方法向更加現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轉變。
(2)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隨著地理3s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地理學也因此而迅速發展。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情境虛擬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等等與現代化的技術結合的形式,使得地理課程基于信息技術而面貌一新。面對信息技術化的地理課程,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時也不禁給我們留下很多的思考,諸如:我們該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信息技術又對地理教師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面對?如何正確認識課件的開發?如何最大程度的發揮人腦與電腦的協調互補效益?
4.構建終身學習理念
(1)構建內驅式自主終身學習理念。“讀書是教師的責任”,所以要構建內驅式自主終身學習理念,首先就得從讀書學習開始,而這種學習方式既可以是讀書微筆記、同伴分享這種隨機性很強形式,也可以是通過聆聽專家講座或網上學習這種針對性強的形式。學習的內容方面則應包含教育教學理論(教育學、心理學新理論)、哲學類、專業類(學科史、學科前后動態)、社會類(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這四大類內容。
(2)構建外驅式被動終身學習理念。與內驅式自主終身學習理念不同的是,外驅式被動學習理念則更多強調學習者的“后天”學習。而這種“后天”學習即我們傳統意義參加的各種形式的國培、省陪、市陪、縣陪、置換學習等方面。
“學習是最大的福報”,在信息化手段與教育緊密結合的今天,教育的傳播形式也日趨多元化。基于網絡傳播形式的遠程培訓,使得各種由教育主管部門或高等學校組織的職前培訓、職后培訓變得更加便利,使得教師的繼續教育更加具有隨時、隨地性,有效的清除了教師在繼續接受學習、深造過程中的障礙,可以說,教育信息化手段的發展已經使我們進入到了“后學歷補償時代”。
(二)堅定信念,執著奮進
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既然踏上教育崗位,就該堅定從教的信念,以平凡中孕育偉大這種草根情懷,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培育人才的責任,樹立起崇高的價值觀。endprint
我們還要堅定從事專業教學的信念,樹立起“有為才有位”的意識。科學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地位來自于作為,因此在教育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淡泊名利、精益求精,以一顆赤誠之心,摒棄眼前的功利,去實現家國天下更長遠的利益。
二、注重素養,強化能力,展示地理教育大智慧
(一)地理學科素養的結構與內涵
學科素養是指在學科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地理學科素養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方法,具備的地理能力、地理思維地理意識和地理情感,以及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能力。
地理學科素養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科情感:學習興趣、審美情趣、文化情操、科學精神、環境倫理、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
(2)學科知識:義務教育階段地理知識了解地球的形狀、大小和運動及地圖的三要素,區域地理主要是了解區域自然環境與資源、社會經濟與文化、地區發展與差異和認識區域幾個方面。
(3)學科方法:讀圖、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分析、綜合、調查、觀測、實驗等方法。
(4)學科規范:學科用語規范、學科表述規范、學科圖標規范、學科方法規范、學科思維規范。
(5)學科思維:地理空間思維——空間位置、形態、結構、演變、聯系、空間差異。地理過程思維——地理事物現象的空間、時間演變過程。地理分析思維——對地理多要素特征的分析。地理綜合思維——對地理環境特征和成因的綜合分析。地理歸納思維——由個別或具體的地理特征歸納出一般普通的規律。地理演繹思維——從一般規律去推演具體地理事物特征。地理比較思維——尋求地區差異(不用尺度的地理區域)。人地關系思想——辯證思維(人對地,地對人)。地理區位思想。
(二)培養學生地理能力,實現由知識到能力遷移
地理的學科素養培養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地理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這些基礎能力的培養。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主要為:在發現地理問題后,收集整理地理信息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調查、實驗、觀測、考查能力;在對地理信息的分析過程中所展現的分析與綜合、對比歸納、演繹推理等能力;以及在對問題的反思解決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的空間想象、表達、生存、獲取信息等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組織中要重視學科思想方法的指導和運用。
簡言之,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需要經歷一個由發現地理問題、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到分析地理信息、再到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因此可以說教師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核心在學科思想方法的指導,學科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學科思想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能力。
三、以人為本,關注發展,激發教育新活力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1.構建“三有”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主體作用,通過多種途徑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挖掘,從而構建出:有智慧、有效益、有生命的“三有”課堂,以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做好職業規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作為貫徹素質教育的主生力軍,應該牢記教書育人使命,為更好的適應時代要求,育人同時也要嚴以修身,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首先要以一顆淡泊名利的拳拳赤子之心樹立為國家樹棟梁、為民族育英才的遠大職業理想;其次要不斷通過參加各種培訓、校本研修和自主學習活動來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最后教學能手到學科帶頭人再到教學名師這是我們作為教師職業生涯的應有進程,因此要要牢記“有為才有位”的道理,不斷通過參加各種交流平臺如賽教、名優課評比等來促進自身職業進程的提升。
3.做好“四個引領”,促進地理學科發展
(1)要堅持智慧引領:通過一系列教學方法、策略彰顯教育機智,提升教學素養。
(2)要堅持理念引領:要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的理念,鉆研課堂管理理念和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和課堂管理。
(3)策略引領:通過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緊密結合來更好的提高課堂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行動引領:以克己奉公、精益求精的態度來引領我們的教學行為。
總之,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只要我們能始終堅持不斷的更新學習和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在學科思想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學科方法的引導,就能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