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華
(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韶關 512000)
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模式。
1.2.1 文獻資料法 搜集、閱讀、整理有關中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研究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以韶鋼一中的初中和高中各1個班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初中班42人、高中班44人。發放問卷86份,回收有效問卷78份,回收有效率為90.6%。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 2012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調查顯示,初中班有83.3%的同學喜歡體育活動,而高中班同學喜歡體育活動的占72.7%。這種情況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熱愛體育課的程度遞減。初中班喜歡現在體育課的內容比例比高中班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初中班的教學模式大多數是“放羊式”的,上課的大部分時間是自由活動。而高中班則是應付式的、枯燥的教學模式。體育課的內容在學生眼里只是課堂上所學的,生活上所用甚少。教學內容單一,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體育教師應結合體育保健、體育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識來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
2.2.1 在課堂教學中受過去傳統習慣的影響,太注重強調課堂的結構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采用“四部分”的課堂結構模式: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對課堂教學限制過于死板,從教學的形式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來看太過于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從而忽視了其他部分的教育教學和培養作用。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被限制住了手腳,只是一味地強求時間在各個教學部分的分配,僅僅是為了達到整一節體育課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平衡,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目前許多體育教師僅僅局限于自己固有的一些教學模式,對學校體育教學大背景的改變、體育與健康的結合、體育文化的滲透體育思想的發展采取抵制或消極的態度。所以,在目前的體育教學中,應加強對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并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
2.2.2 傳統的教學模式產生的直接影響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應試教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今天,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出生在新時代、成長在優越的環境條件下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思維敏捷、喜歡接受挑戰、喜新厭舊,對新鮮事物非常容易感興趣,但又不能持之以恒。特別愛上體育課,大部分的孩子卻又是不太愿意參加一些比較苦累的運動項目(如田徑),更不愿意受到體育教師過多的限制和約束。而過去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條條框框無形中影響了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創造性,使得體育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普遍比較單調乏味,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主動創作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素質教育。現代的教育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特長。教學任務也不再只是讓學生練好身體,更重要的是引導,把學習方法和鍛煉的方式方法傳授給他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學習、鍛煉和發展。通過健全的身心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養成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把學生作為有個性、有情感、有思想、有意志和主動性的人來進行培養。創設教育教學實踐情景,引導學生學會審美、健身、學會生活和學習。
要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改變目前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很關鍵。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充分合理利用體育教學自身的優勢,把過去傳統的各種限制條件轉化成為有利的條件,解放思想,拓展思維,大膽創新,不要被過去的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約束。既要走出去,又要引進來,吸收來自不同渠道的教學方式方法,更要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形成一些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每一節體育課都能夠做到教法新穎、內容豐富充實、學生學習熱情飽滿,讓課堂教學更有效率。
2.3.1 依據體育課堂教學的特點進行組織與教學 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及教材三者是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讓教學形態和模式成為一個動態統一的教學過程。在這個完整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采取一定的組織方法和教學形式去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從而實現體育教師因材施教的“教”和學生井然有序的“學”的目的。然而教學是沒有特定的方法的,任何一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組織形式,都可以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變化而隨之變化。當下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提倡課堂架構的多元化,根據每一節課的項目類型、教學內容的安排、組織形式、學情及人體機能活動的變化規律,系統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在實際體育課堂教學中靈活掌握和運用,既能夠很好地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還能在內容組織和安排上科學合理,體現出體育教學的連貫性和發展性,從而讓體育課堂教學更優質高效。
2.3.2 合理利用競技體育的教育教學模式
這是一種相對比較高標準、高要求的教育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不僅僅是技術水平層面的評價,還需要評價學生對這項體育運動的知識了解、態度及其裁判水平等。競技體育教育教學模式的目標是相當明確的,首先是教會學生運動技術技能,然后教會學生并做到掌握這項技術技能所需要達到的身體素質。其次是學生能夠很好地將所學的技能技術運用到實際的比賽中。最后是培養學生領導才能,通過與同伴之間的合作,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這項活動的意義,并掌握與之相關的訓練方式方法、裁判知識等。
2.3.3 健身體育教育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是美國教授湯姆邁肯茲所提出來的,健身體育教育教學模式,是一種既重視讓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同時又重視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教育教學模式。其觀點是通過體育運動促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態度,探索適合學生發展的體育活動。其操作的要點是確定活動的邊界與建立規則。活動的邊界是指劃定的活動區域與實際界線,建立課堂秩序與行為規范,在課堂教學中所有的環節都要建立“規則”,并不斷地去強化,從而減少在管理中所花費的時間,增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在體育課堂中通過有效管理學生,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時間去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以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態度,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運動的快樂,
2.3.4 社會責任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是美國的海爾道森教授所提出來的模式,是通過培養和教育學生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海爾道森教授認為,每個人對社會責任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他的研究理論觀點是先培養學生通過體育活動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其次是通過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并且盡自己所能去嘗試和體驗成功的快感。然后是通過體育參與提高學生的自我導向,從內心去體會,積極地努力參與,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盡可能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最后是培養學生不僅要學會關心自己同時也要關愛他人,規范自己的言行,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嚴于律己,對自己、對社會負責。應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健康、快樂、自由、自律、開放且對自己、對社會負責任的人。
2.3.5 學科之間的相互關聯教學模式 如何將體育教學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教學的觀點早已被許多人引用和嘗試。其主要的方式方法就是把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組合,從而達到豐富體育課堂內容、延伸體育課堂知識的效果,讓體育課堂教學更具特色。通過這種新的嘗試,拉近學科與學科間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相互進步。每一個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會貫通的,如音樂學科和體育學科,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穿插音樂背景、在熱身部分加入音樂,能瞬間活躍課堂的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