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顏
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符合崗位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各類中小微型企業。會計專業本身具有實踐性強、操作性強、技術性強等鮮明特征,企業在招聘會計人才時,也往往明確要求應聘人員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實操能力。學生如何在畢業前就具備一定的上崗能力,從而快速適應崗位工作要求?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是必須深入思考、實踐的一個問題。在這方面,九州職業技術學院近幾年來,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通過“校中廠”、“會計專業建設委員會”、“校外實習基地深度合作”等方式,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指導思想,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進行改革,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首先,為了使校企合作能夠得到持續、穩定、多方協同發展,構建了富有專業特色的“深度融合、三方聯動”的合作平臺。具體做法是:與徐州市總會計師協會、徐州市代理記賬協會等行業協會,江蘇淮海控股集團、徐州用友軟件有限公司等企業單位聯合成立“九州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該委員會吸納了來自行業協會、企業一線的專家,為會計專業密切聯系行業、企業搭建了橋梁和紐帶。
以兩家校內企業——徐州安得萊斯會計服務公司、江蘇瑞澤會計師事務所,引入兩家校外會計代賬公司——徐州超凡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徐州彭城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同時與淮海控股集團等大型企業密切合作,基于“真賬實做、技能螺旋遞進、深入開展現代學徒制”的思想,重構人才培養模式。
(1)真賬實做。真賬實做主要基于兩個平臺。第一,校外,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校內,基于校內會計服務公司和引進校外代賬公司,提供企業真實經濟業務,從而做到校內也能頂崗,邊學邊做,創造更多的真賬實做機會。
以安德萊斯會計服務公司等代理記賬機構為平臺,在企業自愿,擇優選擇的基礎上,將企業真實業務引入課堂,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與實訓資料,同時完善相關企業會計資料管理制度,與學生簽訂保守商業秘密協議,建立會計資料的復印、掃描、打印、封閉管理制度。
(2)技能分段培養、能力螺旋遞進。技能分段培養:三階段式進行學生技能培養。將三年共6個學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學期為第一階段,培養學生對會計崗位的認知和技能技能。崗位認知主要通過走訪合作企業單位,利用一周的時間熟悉企業的部門設置情況、生產車間流程、會計崗位設置、崗位主要職責等;會計基本技能主要訓練阿拉伯數字書寫、各種點鈔方法、小鍵盤操作等。第二、三、四學期為技能培養的第二階段,圍繞出納、成本、總賬、主管等主要會計崗位進行分崗技能訓練。第五、六學期是第三階段,主要進行會計崗位綜合訓練,然后進行頂崗實習。通過這種三階段培養模式,學生的技能沿著基本認知——崗位專項能力——會計崗位綜合能力的路徑實現螺旋式上升。
(3)深入開展“現代學徒制”。將“現代學徒制”落實到實處。第五學期理論課時為8周,理論課全部結束后,學生開始進行頂崗實習。實習平臺主要有兩個:校內會計服務公司,校外合作企業。根據學生意愿和平臺接收能力進行人員具體分配。部分學生在校內會計服務公司實習,代賬公司會計對實習學生進行手把手地業務指導,期限為4個月至半年。實習期滿,由代賬公司指導老師和專任教師共同對學生進行考核,并推薦優秀學生就業。另一部分學生直接進入校外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實習,由對方單位選拔業務強的技術骨干擔任“師傅”對學生進行指導,這種模式稱為“師徒結對”,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期滿,由“師傅”和校內專任教師共同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將獲得正式的就業機會或者被優先推薦至其他企業。
(1)以崗位為導向設置會計實踐課程。以會計崗位設置為導向開設實踐課程。根據專業教師對會計人才市場需求的調查結果顯示,會計專業面向的主要崗位可以分為:出納、成本、稅務會計、往來賬、總賬、報表等。因此,開設實踐課程的時候,主要也圍繞這幾個崗位進行設置。
(2)遵循技能培養路徑,重構課程結構。在前文中提到,對學生實行技能分段培養、能力螺旋遞進,因此技能培養路徑為三階段:基本認知——崗位專項能力——會計崗位綜合能力。基于這種思路,重構課程結構。在基本認知階段,主要開設會計基本技能訓練課程,為期一周;在崗位專項能力訓練階段,開設出納崗位技能訓練、成本崗位技能訓練、固定資產崗位技能訓練、財產崗位技能訓練、稅務會計崗位技能訓練、財務報表崗位技能訓練、內部審計技能訓練等課程;在會計崗位綜合能力訓練階段,開設ERP企業經營管理模擬實訓、會計綜合實訓、審計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等課程。
通過三階段課程的學習,學生畢業前可獲得“畢業證”+“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術等級證書”。其中,“畢業證+會計證”雙證書的獲證率應達到95%以上,三證書的獲證率達到50%以上。
在優質核心課程與重點課程建設的輻射帶動下,深化其他專業課程改革,與相關專業軟件開發公司共同開發便于自主學習的會計專業網絡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資源庫包括:課程素材庫、教學課件庫、職業技能測試庫、案例庫等內容。
根據會計專業面向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按照真賬實做的思路,以出納、成本、稅務、總賬、財務會計、內部審計等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與校外行業企業專家及兼職教師共同組成課程與教材建設小組,制定校企合作課程和教材開發方案,開發工學結合的核心課程與特色教材。
專業帶頭人的培養方式:一是外出考察學習,學習教育理念,開闊視野,安排專業帶頭人分別到國內知名、重點高職院校,了解課程體系的開發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方式。二是參加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取得高級技術職稱和考評員資格。三是參與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通過培養使之成為省內有較高影響力的行業專家,獲得較高的科研水平、項目研究的實際經驗、豐富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能夠帶領專業團隊指導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科研開發、技術推廣服務等工作。
培養具有職業素養高、實踐技能強、職教理念新的骨干教師10名以上,使專任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比例達到100%。骨干教師的培養主要是在國內進行,一是參加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職業教育培訓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活動,更新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和教學改革的自覺性。二是參加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取得初級、中級以致高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三是參與技術開發、社會服務和學院的專業建設工作,在實踐中提高專業技術的應用能力和水平。
依托淮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天裕能源化工集團、金蝶軟件徐州有限公司等合作單位,選派優秀兼課教師,參與會計專業課程資源庫建設及完成一定量教學工作任務。由會計教研室通過組織參加教研活動、公開課等多種方法對兼職教師進行教學方式方法培訓,提高其授課水平。
以校內的“九州職業技術學院會計服務公司”和實訓室為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員、專業、硬件、軟件資源,為當地中小企業提供培訓等技術服務,從而深化產教融合,實現共贏。主要做法有以下兩點:
以九州職業技術學院會計服務公司為主體,為數十家中小企業提供中介服務,主要包括會計代理記賬、稅務代理、代辦工商注冊以及其他相關會計管理咨詢服務,為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面向校內和校外提供會計相關專業技術培訓。利用現有的師資、實訓室硬軟件等資源,為校內學生提供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培訓。主要包括從業資格、初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考前輔導,審計師資格考前輔導等,從而提高畢業生“雙證率”。同時,也面向校外提供專業技術資格培訓,為校企合作企業提供會計、管理方面的咨詢服務,以及組織系內專任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講座,進行財務理論知識培訓。
通過以上幾種方式,提升了會計專業服務社會的能力,鍛煉了專任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既帶來了社會效益,也為會計專業帶來了更高的社會美譽度。
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在會計專業探索并實施,九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推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產教融合、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