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進軍
摘要:作業與教育活動的其他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創造性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于學生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開發和獨立完成作業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布置;創新策略;個性化
一、傳統小學語文作業存在的弊端
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有其合理性,譬如注重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充實課程內容、鞏固知識等。但是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推行,我們不難發現,傳統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弊端逐漸顯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缺乏差異性。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往往沒有考慮學生的具體差異、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征,不管學生是否掌握,是否能夠接受,作業設計只是片面強調學生增強對知識的記憶,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導致作業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成分較少,學生所做的無用功較多。
(二) 缺乏多樣性。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到作業內容的豐富與形式的多樣,而是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去重復抄寫和背誦課本上字詞句段,導致作業沒有挑戰性,含金量低。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的時間,而且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長此以往,使學生對作業,甚至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和排斥心理。
(三) 作業布置隨意性較強。這種隨意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教師設計作業上。一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沒有規劃,隨心所欲,致使學生缺乏心理上、生活上和技能上的必要準備,從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二是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完成作業的要求和指導上。一些教師不注重嚴格要求和具體指導,放任自流,或者任務式地檢查,缺乏對作業質量的關注,導致學生在思想上對作業不重視,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的具體策略
(一)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創新。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創新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想象是兒童的天性,這種天性只有在教師的引導和訓練下才能成為能力,很多詩歌和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情感,如何通過古詩文練習作業設計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是每個語文老師應該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文言文續編故事、編演課本劇等作業,這些都是開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比較好的作業形式。比如,在學完《濫竽充數》后,讓學生展開想象續寫故事:南郭先生離開宮廷后去了哪里,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情?相信他們編出來的故事充滿了童趣,五花八門。再比如在學完《春江晚景》后,讓學生把詩歌描寫的美麗景色畫出來,除詩歌描寫的景物外,還可以增加一些景物,使景色更加美麗。小學生本來就喜歡畫畫,這樣一來,他們的想象力在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
(二)聯系學生生活,體現作業的開放性。《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也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例如,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通過走訪、查閱有關資料,對所熟悉的周圍環境,人物等進行調查活動,了解生活的變遷,環境的變化,時代前進的步伐,社會的進步,學習身邊的榜樣。這對豐富學生的閱歷,學會與人相處很有幫助。還可以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說新聞;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廣告語、警示語進行交流……這樣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提高。
(三)巧妙遷移,在整合中加深感悟。教材中編排的有限的文言文無非是個例子。每篇文言文,在用詞造句、敘述事件、刻畫人物、介紹事物、揭示道理等方面,都會有鮮明的特色。如果教師能夠個性化地解讀文本,善于挖掘課文中最富有鮮明特色、最具有遷移價值的“點”有機遷移,或以讀促讀、或以讀促寫,就能構建開放型、立體式、一體化、趣味性的語文練習設計,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淺析學習中實現新的發展。這里筆者選取了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矛與盾》的練習設計為例作為參考。新課改如火如荼,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將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作業個性化的設計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們今后應努力開發課程資源,挖掘教材訓練點,創設各種機會,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尾巴”,讓個性化作業活動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部分。
(四)在作業評價上,也應當考慮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情況實施不同的評價方式。有必要采取新的作業評價方式,不單單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結果,還要與作業方式改革相呼應,把學生的小發明、小創作、小論文等納入評價內容。這類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應立足于鼓勵、激發、引導。教師要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情感語言來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把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
總之,“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常態下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2017]GHB1823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渭陽小學,甘肅 定西 748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