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敏
摘要:本文探究了如何做好小學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希望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幫助。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學;初中;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1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課標指明了設計思路:“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因此,進行小學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研究,對于小學生盡早適應初中語文學習,形成較高的語文能力,都是極有意義和必要的。
一、研究課程,明晰教學脈絡
教師需做到以下三點:一是研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1-6年級教學任務;二是研究初中階段課程標準,明確7-9年級教學任務;三是研究小學、初中課程標準的異同,找出各自的側重點,理清二者的聯系。新課程標準注重一體化設計,整體考慮,互相銜接。教師只有真正做到對教材的異同心中有數,才能找到符合教學規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比如,就背誦篇目而言,大綱規定小學不少于150篇,初中背誦不少于80篇。這些無不說明從小學到初中,側重點始終是語文的工具性。教師能認識清楚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同時,課外古詩在初中階段占到了60首(每冊10首),這些都沒有給教師安排課時講解,就是要讓學生有獨立感悟的機會。所以,教師不能一味地包辦,要重視學生體驗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從“扶”到“放”,這也符合人的認識與發展規律。
二、研究教材,明確教法學法
1. 中小學教材的銜接。首先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銜接。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在編排上注重字、詞、句、段的練習,而中學的語文教材在這方面的訓練要求比較弱、不到位;在初中教材中,古詩詞、文言文的比重約占30%,小學古詩詞、文言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內容可以適當增加。其次是寫作方面的銜接。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不強,閱讀面有限,個別學生習作困難形成怕作文的情結;中學寫作教學主要體現在開放式的大讀寫。因此,教師在小學階段一是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留心觀察,自由表達;二是在習作內容上要切合學生實際,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三是在習作指導課上著重訓練學生快速審題、快速選材、快速構思、快速習作,善于發現閃光點,及時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2. 語文與生活的銜接。新課標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班渠道,增強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無不與生活有密切聯系。同時,課標也提出“小學鼓勵學生自由閱讀,有問題提出來,能與別人商量,初中要求閱讀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教師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中高年級時對生活有直接與間接感受,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如讓學生到家鄉的風景名勝作調查,寫題為《我愛美麗的家鄉XX》《歡迎你到XX來做客》的文章;讓學生就姓氏的來源進行調查,寫題為《我從哪里來——“尋根問祖”》《姓氏來源調查活動》的報告等,這一切都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生活的再認識。
三、研究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1. 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階段要注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正是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基礎。學習習慣主要體現在:熟練查字典、詞典;喜歡閱讀,不僅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課外讀物;書寫規范;做讀書筆記;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學會自己修改習作……久而久之,到了初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自然就形成了。
2. 高效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作業——單元小結”、課堂上能說會讀善思善寫、科學有效的記憶法等,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關鍵在教師。因此,教師要從思想、心態、方法、思維方式上轉變,以學生為中心,把傾聽還給學生,把閱讀還給學生,把研究還給學生,把討論還給學生,把問題的提出與解答還給學生,把創造性的解答還給學生。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把握好教學的進度、尺度、難度等諸多因素,在“漸變”中順利完成小學升初中的銜接過渡,這樣,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市第一鐵路小學 45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