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芳 寇佳麗 李雪嬌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道出了人民的心聲,并莊嚴地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十九大報告提出,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保障是社會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余少祥告訴《經濟》記者,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是民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保障屬于民生的核心。目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分為四部分,即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救助。
社會保障體系愈來愈完善
十八大以來,隨著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不斷完善。其中,十九大報告提到,“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
十九大以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將繼續完善。余少祥指出,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農村尚未實現社保全覆蓋。盡管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新農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被視為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但它們的保障程度還達不到小康水平。比如,參加新農保的農民60歲以后,每月只領取60多元。
新農合在設計之初是一種醫療補助制度,后來很多媒體把它稱為醫療保障。由于農民繳費水平低、國家補助水平低,新農合劃定了一個能報銷的范圍,但諸如檢查費用、器械費用等不在此列。近年來,余少祥在農村調研發現,新農合報銷的費用,不超過總費用的50%。并非新聞媒體所報道70%-80%的報銷水平。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醫療總費用報銷達80%才能稱為醫療保障。因此,我國在社會保障水平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德國、英國等國采用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1998年,我國是從國有企業的下崗工人逐步擴展的社會保障制度。”因此,它呈現“碎片化”特征也導致我國的城鎮和農村屬于不同的社保體系。盡管城市好于農村,但城里人也被分為“三六九等”。余少祥建議,未來我國要建立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他也希望城里人能打破體制內外的界限,真正實現人人平等。
當前我國的人均GDP已達到8000美元,社會保障水平更應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當前我國農村的勞動力都涌入城市,但城市并沒有真正容納他們。一到春節,老百姓像“候鳥”一樣返回家鄉,這是當前的社會制度造成的。“我希望十九大以后,社會保障能夠實現全覆蓋,城鄉差距逐漸縮小。”
最后,政府要做好社會救助的兜底工作。社會救助包括生活、失學、教育、醫療救助等,我國的社會救助水平較低,相應的立法尚未完善。“根據現有法規,我們無法知曉每年中央拿出多少資金去做社會救助。”因此,很多救助工作是機動的,沒有常規的資金支持。
此外,目前社會優撫制度只針對轉業軍人、軍屬、烈屬和因公負傷的公職人員。“我國社會優撫制度的覆蓋面小,只是針對特定群體特定人,沒有惠及到普通大眾。這也是未來我們努力的方向,讓更多人享受社會優撫制度的關懷。”余少祥如是說。
讓“海歸”人盡其才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鄉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在我國的就業狀況持續向好的同時,國家尤其關注留學歸來的人才,給予他們更多的就業政策和機會。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俞賀楠告訴《經濟》記者,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2016年,我國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千人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6000余人,各地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達5.39萬人,引進教授層次人才數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進總量的20余倍;出國留學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省部共建留學人員創業園49家,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347家,入園企業超過2.7萬家,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我國對海外人才吸引力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
考慮當前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以及今后的工作和方向,國家層面將會進一步降低門檻、落實待遇,讓高層次外籍留學回國人才得到更多的獲得感。健全信用政策措施,共享企業信用信息,防范金融風險,解決中小企業開戶難等問題。同時,也要進一步研究支持外籍留學回國創業人員持有A股的方式和途徑;定期梳理匯編優惠政策并對外發布,公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支持資金管理辦法和分配結果,提高專項資金分配透明度。此外,在做好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工作中,還要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
如果說就業是走入社會的門票,那么教育則是通往未來的舞臺。40年的教育改革,歷經40年的艱辛探索,我國擁有40年的教育輝煌。但整體上看,教育改革在中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書國表示,十九大報告將建設教育強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標志著中國教育正在進入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的新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教育總體發展進入世界中上行列的關鍵時期。
在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就業、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民生領域的短板和難題不斷突破、化解,百姓的日子將越來越紅火,最終順利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