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童年本是美好的年華,但是他們上學還只翻著一本破舊的課本,住著破舊的窯洞,需要早上起來生煤爐取暖,吃飯沒有衛生概念,但對外人卻能給予最善性的關懷,我們更加覺得公益支教是每個人應該做的事。”這是2017年12月27日,包博自發組織團隊到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大岔則村支教的第二天,留在朋友圈的一段話。
正在少兒教育方面進行創業的包博想要把公益支教堅持下去。包博告訴《經濟》記者,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力度清晰可見,他走訪的幾所貧困地區學校,無論是硬件設備,還是師資力量都顯著提高,加上人們對教育愈加重視,我國的教育市場生態充滿活力。
讓13億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教育發展改革事業取得突出成就,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逐步構建。如今站在新時代的舞臺上,教育又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保持現在的發展態勢?未來還需如何提高?
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
截至2017年,我國有51.2萬所學校,1578萬名教師,2.65億在校學生,各級各類教育規模均居世界首位。在教育領域,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也意味著我國教育普及程度持續提升,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書國向《經濟》記者感慨道,“長期以來,中國教育采取的是‘追趕戰略,以發達國家為對象實行追趕。改革開放之初與西方發達國家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我們集聚全社會力量,吸取先進經驗,一直悶著聲拼命追趕。突然有一天,驀然回首,我們發現中國教育發展水平已經進入中高水平國家行列,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實現了對發達國家的局部趕超。”
高書國將新中國教育發展階段按其特征劃分為4個時期,分別是:窮國辦大教育、大國辦大教育、大國辦強教育以及強國辦強教育階段。高書國表示,中國教育經歷了從跟隨者到并行者的轉變,目前正在經歷從并行者到領跑者的戰略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僅將中國教育的藍圖進行了描繪,同時也是對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使命。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所謂“教育強國”有兩層含義,一是教育方面的強國,二是發展教育促進國家強大,這兩者互為統一,主要都是提高教育質量,辦高質量的教育。而“教育現代化”是我國當前實現教育強國的具體目標,“教育優先”則是把教育放到優先發展的地位,確保教育強國、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扣緊時代脈搏
我國的教育階段大致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熊丙奇看來,基礎教育的應試導向,影響了學生個性和興趣培養,引起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推進升學考試制度改革,扭轉基礎教育唯分數論的局面勢在必行。熊丙奇表示,當前,我國各地正在推進新高考、中考改革,新中高考改革,都強調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其中,“學會學習”就是核心素養最為重要的組成。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告訴《經濟》記者,國外某些大學發表的研究性論文之所以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在于他們的教育機構深入到社會服務,以問題為導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強調,大學除了在教學條件、科研水平進行提升外,加強社會責任也是一門必修課。馬陸亭表示,教育作為“五位一體”社會建設中的一部分,在基礎教育發展基礎之上,不管是大眾型高等教育還是精英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體系結構與社會的契合性相生共存,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
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雙一流”成為國家高等教育領域的又一國家戰略。去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馬陸亭介紹,將“世界”兩字去掉的細微變化,體現了我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態度。不同類型的高校都有找好自己定位、開展一流建設的任務,包括加強技術人才培養、向應用轉型的高校。
培養綜合能力人才
我們崇信知識改變命運。人們走出“象牙塔”,總會面臨就業的選擇。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向普及化發展的階段,我國的大學中職業教育占了半壁江山。職業教育主要對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應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蘇于君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以鄰國日本為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日本經濟在戰后短時間內得到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們借鑒。
日本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在完善職業教育的法制化建設基礎上,日本重視以市場為導向,注重產學相結合,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發展路徑。蘇于君表示,日本政府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將職業教育看作是支撐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全社會成功營造出“任何職業皆無高低貴賤之分、尊重并平等對待各種職業的勞動者”的良好氛圍。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在擴張,普及性作用在上升,真正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趨勢的人才成長要求也在相應提高。”馬陸亭談到,我國致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隨著社會保險制度的逐漸完善,原來成批式就業會轉變為新的就業形態出現,小微企業大量涌現,專業對口并不限制個人對工作的追求。“心理學中‘能力遷移的概念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課程設置上要在專業內涵上有深度,還需重視全方位學習能力的培養。小微企業是市場經濟的活躍力量,隨著社會保險制度完善起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就業現象會更加普遍。”馬陸亭如是說。
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實踐經驗課題組的調研顯示,5年來,我國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加速,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顯著。教育資助體系實現學前到研究生教育全覆蓋,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由兩萬億元突破3萬億元大關,正在邁向4萬億元,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4%左右,這為我國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8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教育規劃綱要》收關的關鍵。“從2020年到2035年,是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趕超發達國家的決定性時期。”高書國認為,從新時代中國教育主要矛盾分析,教育改革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必須從戰略上對教育改革和發展加以重新規劃。教育治理、宏觀改革要更多地為學校改革、課堂改革、教師和學生發展服務,形成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格局。進一步緩解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和終身學習機會,讓人民群眾在子女教育特別是自身發展上有更多的獲得感。
教育,不僅是個人抗爭命運的方式,也是家庭改善生活的途徑,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我們期待迎著教育曙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