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英語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成為擺在眾多英語教師面前的難題。基于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發展起來的情境教學法轉變了傳統灌輸式教學的枯燥無味,轉變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領會英語教材內容,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讓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框架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話劇、游戲等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創設引發學生思考,升華課程內容,最終達到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實效性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 大學生 英語課堂教學
基于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發展起來的情境教學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大學英語課堂中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養面向未來的英語復合型人才。
一、情境教學法概述
現在課堂上常用的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理解教材,啟發學生思考。正如建構主義認為,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并不是真正的學習,只有認知主體主動建構認知框架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正如王文靜在論文中所描述的:“知識是情境性的社會實驗,是個體在于他人的互動中主動建構自己知識框架的過程,其中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的知識建構的影響深遠?!边@里的社會文化環境遷移到教學中,就是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具體場景來激發學生的主觀體驗,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領會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的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卜湘玲認為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中包含了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以及維果斯基的歷史文化理論中的精髓,是指導教學一線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教學手段。
二、在大學英語課堂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策略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英語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要求大學英語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課堂活力,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其中,如何有效的利用情境教學法讓一堂堂枯燥的英語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每個大學英語教師理應思考的問題。
1.利用話劇創設教學情境。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具體場景來激發學生的主觀體驗,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領會教材內容。因此教師創設趣味性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中思考和學習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可以思考利用游戲、話劇等形式讓原本枯燥的課堂教學變成生動有趣的話劇演出或者游戲,喚起學生的認知和情感,轉變傳統以知識灌輸為主的語法、詞匯教學。
2.利用游戲創設教學情境。大學英語教師還可以合力利用游戲創設情境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英語聽力和詞匯運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考慮運用“耳語傳句子”這個游戲讓學生分組競賽。要求學生以縱排的座位分組,每一列為一組,每個組最后一名學生能看到教師手中的句子,然后用耳語的方式將其傳遞給前一個同學,依次下去最后讓這一列最前面的同學將句子寫到黑板上。句子傳遞得最快、最準確的小組獲勝。這個游戲既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英語聽力。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和難度,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特殊的句子,例如:“Is it a bar or a bat I saw?”、“I think that that that that that student wrote on the blackboard was wrong”這兩個句子就十分特殊,其中第一個句子是一句回文句,第二個句子包含很多個不同意思和作用的that。這樣充滿趣味性的游戲情境教學一定會讓學生印象深刻,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熱情。
3.創設思考性情境。大學英語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深化課程改革,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時,必須要注意不要陷入“只有趣味沒有思考”的單純趣味性情境教學,而是要通過情境創設引發學生思考,升華課程內容。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注意考慮課程材料的呈現形式,盡量通過選擇開放性解放方法和結果,以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在創設情境時激發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達到讓學生主動建構認知框架的效果。
教師要善于運用新興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充分融入課堂情境中,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大學綜合英語教材全新版中有一篇關于戰爭題材的文章,文中選用拿破侖和希特勒對俄羅斯的戰爭,分析拿破侖兵敗滑鐵盧和希特勒侵略蘇聯失敗的原因。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一戰”和“二戰”的視頻材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戰爭的背景,然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拿破侖和希特勒都在俄羅斯這里失敗的原因。這樣開放式的討論加上形象真實的情境再現,既讓學生掌握了英語單詞也升華了學生“熱愛和平”的思想。
三、結語
通過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到英語學習的實踐之中。因此,教師要在對教材充分掌握和了解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個性特色,找到有效的教學切入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對建構主義的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作者簡介:倪珺瑋(1996.6-),男,漢族,安徽黃山人,池州學院2014級外國語學院師范專業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師范英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