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75歲的沈山這兩年的生活像坐上了過山車。原本只想理財賺點養老錢,卻不料失去了唯一的房子。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媒體將這場惡意的騙局與方興未艾的以房養老扣在一起。
《經濟》記者輾轉聯系到這位老人,并來到他租住的地方。不大的房子里放滿了各式物品,沈山由于右腿行動不便,只能慢慢挪步,難以想象,失去房子的沈山一家經歷了什么。
誤入理財產品陷阱
事情起源于“朋友”閆靜。閆靜是沈山在大街上認識的。“當時我被拉到公司,聽她和同事的介紹,購買了理財產品。”沈山當時一共投入了16萬元,第一個月就拿到8000元的利息,此后的幾次投資也很順利,累計賺得七八萬元。就是因為之前的成功經歷,沈山對閆靜提出的房產證抵押的項目沒有質疑,并介紹他認識中金銀信(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李際。
據沈山回憶,李際保證只需借用自己的房產證兩個月,幫助公司完成資金周轉,資金問題一旦解決馬上歸還,還會支付利息。“這些我也不懂,但是看他說得這么肯定,就同意了。”
2015年9月18日,李際又以需要辦理正規手續為由,陪同沈山來到北京市國立公證處。沈山對記者表示,在場的公證處的工作人員沒有為他介紹流程和結果。他在文件簽字時,連具體內容都沒有仔細查看。簽完厚厚一沓材料后,沈山被帶到拍照的房間,被要求和一位不認識的女士合影。
當天,借款人給沈山的銀行賬戶存入140萬元,李際轉走了130萬元。他告訴沈山,這其中有10萬元是利息,已經還給了借款方,另外的120萬是借款。“剩下10萬元,您拿著花吧!”
但是沈山并沒有想從中占得便宜,只留了3萬元。在沈山的強烈要求下,雙方簽署了協議書,協議載明,李際為發展經營向沈山借到人民幣140萬元,月息1%,期限從2015年9月18日至2015年11月17日止,到期一次性計算本息140萬元。協議書上還有李際的手寫字體:“已付貸款方10萬元,已付沈山10萬元,2月利息及下月貸款利息。”
該協議還附有《擔保書》,約定中金銀信公司為李際做全額擔保。
事后沈山才了解,他們轉入自己的賬戶,是為了制造銀行流水,而自己房子款項的擔保人正是與之合影的陌生女人——孫敏。
被趕出家門
兩月之期很快就到了,房產證并沒有如約返還。李際和閆靜顧左右而言他,以各種理由拖延,甚至提出續約的要求。沈山急了,他催促李際,“我不再做這個項目了,趕快把我的房子還回來”。
然而不動產登記部門的信息顯示,2016年3月18日,當時市場價超過300萬元的房產,作價170萬元賣給了北京大通廣聯電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并辦理了過戶。代理沈山辦理過戶手續的就是孫敏。
沈山為何如此相信這位“陌生人”?他對記者坦言:“年紀越大,就越不想給孩子帶來負擔。”每月2000多元的養老金,只能保證基本生活需要。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一旦大病襲來,家庭負擔較重。“我也了解過其他養老金融產品,銀行和保險的養老產品門檻高,收益低,不能滿足我的養老需要。”
2016年3月底,沈山一家被趕出家門。家里很多有收藏價值的東西都沒來得及保護,其中一架1823年的古董鋼琴沒拿回來更是成為老人的遺憾。沈山來不及悲傷,抓緊時間請律師進行維權。
2016年9月20日,沈山將孫敏及大通廣聯公司訴至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但辯護律師告訴他,官司很難打贏。原因是從國立公證處調取的前述委托公證書的存檔,以及北京市朝陽區不動產登記事務中心調取的房屋買賣所有材料表明,簽署文件存在法律效力,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庭審過程中,孫敏拿出了一份經公證的授權委托書。委托書顯示,沈山委托孫敏全權代表他處置自己位于農光南里的住房,包括抵押、貸款、有償轉讓、簽約、過戶登記等幾乎所有與房產相關的權利。
委托書的落款處有沈山的親筆簽名,日期即為他前往國立公證處的2015年9月18日。
無奈之下,沈山兩次訴訟均以撤訴告終。
維權漸露曙光
從2016年到現在,沈山一直努力自學法律條文,他抄寫的與案件相關的民法、公證法、合同法等法條就有厚厚的一本。
經過學習,沈山發現了問題:不動產登記事務中心留存的委托公證書中,盡管委托書的受托人是孫敏,但行文中“故委托孫敏為我的合法代理人”處,“孫敏”二字是補寫的,修改處還蓋有國立公證處的方形印章。孫敏應訴時提供的公證書也存在上述情況。但國立公證處公證檔案的委托書中,此處并無修改,被委托的人名為“白雪”。
細看三份公證委托書都存在著細微差別,沈山認為,國立公證處存在工作疏忽,應當為自己的損失承擔一部分責任。
2017年10月27日,北京市公證協會書面答復沈山,認為北京市國立公證處復查,查明事實不清,建議該處就原公證爭議重新進行復查,對原復查決定予以修正。同一天,國立公證處書面撤銷了這份委托公證書。
12月14日,沈山獲得了北京市朝陽區司法局提供的法律援助,減輕了訴訟中的部分經濟負擔。該地區司法局的工作人員為沈山支招,現在公證書被判定失效,可以先就返還房屋糾紛起訴孫敏,根據法院判決,再向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請求之前房子過戶協約作廢,要求恢復原狀。
2018年1月7日,《經濟》記者再次聯系沈山,了解最新進展。“我已經與律師見面溝通,等待法院立案,現在住的房子還有兩個月到期,希望盡快得到回復,過個好年。”沈山表示,等到房子拿回來,還計劃對北京國立公證處侵權進行起訴,賠償趕出家門的部分經濟損失。事件到此,沈山的維權之路也漸露曙光。
若不是兩年前疏于防范,沈山的晚年生活應是平靜幸福的,不過與其他受騙老人相比,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的沈山又是幸運的。
北京市老年維權服務工作站、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志友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房養老騙局”冒用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的政策,其本質是欺詐老年人的房產。“我們工作站已接受18位老人因遭遇相似騙局所引發的刑事案件委托,以及3位經濟極其困難的老人民事訴訟委托。”張志友表示,歸根結底,還是老年人掉進了高息理財的陷阱,除涉嫌其他犯罪外,這是一種非法集資行為。
據了解,2017年北京市老年維權服務工作站共接待涉及老年人投資理財的法律咨詢294件,占總咨詢量的12%。即便北京老年維權服務工作站日常會走訪社區,為北京市的老年人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案件代理、普法培訓等專業的法律維權服務,但還是難保騙子趁虛而入。除此之外,張志友律師還以保健品詐騙為例講述老年人維權難的問題。“由于騙子往往是虛假銷售公司,被騙后老人不能確定起訴時的被告,也沒有證實交易的證據,不具備立案條件,很難進入訴訟程序。”張志友律師再次呼吁,老年人選擇投資理財對象時,應多與家人溝通,交易時保留好收據或者發票等證據。
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峻的態勢下,不僅老年人群體有理財的需要,社會大眾對養老的看法也在進行改變。然而如何樹立正確的養老觀念,如何避免養老理財被騙,亦是值得深思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