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銀發浪潮正在襲來。從目前來看,依靠國家的養老金制度安排和養老金資產管理,資金端存在著長期供應乏力的問題。除此之外,針對養老金資產保值增值、老年金融消費需求以及養老產業投融資需求,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正在發展成長。對此,《經濟》記者分別進行相關走訪,了解實際發展情況。
探訪市場養老金融現狀
提到養老金融,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養老保險。我國養老保險的“三支柱”結構,以基本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為第一支柱,企業年金及職業年金為第二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第三支柱。與其他投資理財工具相比,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回報不算太高,但總體還算穩定可靠。
2017年12月19日,記者到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淀區知春路營業點進行了解。業務經理何輝將記者帶到業務窗口后面的辦公室與10位老人一同聆聽一款分紅型保險和萬能型壽險的介紹會。
“我們每周有3場介紹會,老人們都感興趣,不過觀望者居多。”何輝告訴《經濟》記者,市場上各家商業保險公司都會定期推出主打產品,分紅型的保險產品比較有吸引力。
介紹會結束后,記者與在場的孫阿姨進行溝通,她表示,“利率是選擇金融產品的主要方面,保費的門檻比較高,雖然是早買受益,但是現在退休有時間就多看看,貨比三家,找到優質的產品”。
隨后記者又向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太平莊營銷服務部進行咨詢。保險代理人宋海平表示,臨近退休的客戶,如果不是為子女理財的需求,一般不推薦“時間線”較長的產品,商業醫療保險更符合他們的需求。“相反在工作期間的客戶,可以考慮分紅型養老險、萬能型壽險或是投資連環險,20年-30年后能見到收益,剛好退休后就能拿到。”
記者在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十里河支行、中國交通銀行北京山水文園支行走訪,得到了類似的回復。銀行養老理財產品主要是個人儲蓄類,門檻更低。該支行的理財客戶經理向明告訴《經濟》記者,二者不同在于,保險公司人員工作變動快,保單對接會讓客戶增添苦惱,而銀行養老產品只需定期存款即可。
市場上養老型金融產品最多的當屬保險公司。“但目前銷售的保險產品結構絕大部分針對中青年人。養老年金保險比重在整體保險占比非常低。初步估計,養老年金保險占壽險的比例不超過10%。”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告訴《經濟》記者,目前突出的問題是養老保險產品在經濟保障方面功能不充分。消費者購買的養老保險產品,一般按照固定期限給付養老金,而非終身年金。也就是說,這類產品可能領到80歲,合同就終止了。主要原因在于保險公司擔心被保險人的長壽保險,不愿意承擔支付過長的風險,因此保險公司在養老保障功能上還有待完善。
新型養老金融日漸顯現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除了商業養老保險、銀行養老理財之外,養老信托、養老產業的資產證券化都是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業務。
泰康之家的社區養老項目雖然被外界質疑是房地產項目,但是也有觀點認為,這種養老資產證券化產品是養老模式的創新。根據媒體報道,北京昌平地區的泰康之家·燕園自2015年6月26日開園試運營,獨立生活區入住率達到了99.7%,2017年即可實現盈虧平衡,2018年開始盈利。燕園是否真如報道那般火爆?記者于12月20日進行實地考察。
上午10點,在體驗館門口,記者進行了隨機采訪。市民張大姐的母親在2015年底搬到燕園,今天她來到這里不光是看望母親,還帶著任務而來。“現在大家觀念都在慢慢轉變,像我住在海淀區,80歲的母親一人在西城區住著,無人照料,我放心不下,現在她搬到這里,我來看她反而更方便。”張大姐的母親在養老社區服務下,身體各方面恢復不錯,張大姐就推薦身邊的朋友和親戚來這里看看。
在燕園里,記者遇到在社區樓下曬太陽的老人,訪問入住體驗。78歲的李美華表示,自己與老伴兒在這里住了三個月左右,“家里的房子租出去,老兩口什么都不用管,住得比較舒心。”至于有哪些需要改進,李美華建議在看護照料方面再加強,“這里硬件設施都挺好的,不過老伴兒歲數大了,行動不便,如果有一對一的看護員定時來幫忙就更好了”。
據了解,現在二期獨立樓即將開放。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入住價格最低的64平方米的一居室更為緊俏,押金為140萬元,基礎月費是6000元、8600元兩檔價位,餐飲費另外結算。該社區市場部經理郭棟透露,目前居住老人以80歲為主,養老的剛性需求使得整體費用比開園時漲了30萬-40萬,未來結合社區養老、醫療養老等方式發展潛力很大。
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陳雷則表示,類似社區養老的經營,會產生兩種收益:一是老年人入住養老物業時交納的會費或者押金,這屬于已有債權;二是老年人入住時每月需交納的養老服務費、房費、餐飲費等,該類費用明確、穩定,屬于未來債權。擁有基礎法律關系的未來債權是可以作為信托財產設立信托的。因此,通過結構性融資工具,把既定債權和未來債權證券化,能夠解決養老地產持有運營階段的融資問題。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將是我國養老金融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和市場。
起步晚,產品供給不足
由于養老服務金融的業務起步時間不長,相關產品供給不足。據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編著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指出,金融機構提供的養老理財產品以中短期為主,難以滿足居民養老的長期需要,基金業的“養老型”基金仍在討論之中,已經推出的“養老”主體基金數量也僅有十幾只。
“目前市場上養老信托產品少之又少,在國內幾乎是空白。”國內信托產品起點為100萬,有一定的財富門檻,期限較長。養老信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難點,不易實行。除了2014年的中信養老消費信托產品,以及2015年興業銀行與外貿信托聯合推出的安愉信托(起點金額600萬元),華澳信托北京財富中心總經理張榮輝告訴《經濟》記者,目前頗受金融機構和市場關注的家族信托比養老信托更風生水起。家族信托的出發點是家庭財富的代際傳承,避免法律糾紛,增值次之。
當前居民養老儲備意識和能力不足,養老服務金融產品市場需求受限。同時,相關政策確實,產品監管存在空白。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表示,養老服務金融是未來金融行業的藍海,但仍未形成成熟業態,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還需要尋找成熟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