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芳
我國已經進入歷史性轉折新時代,同時也邁入了長壽時代。在這個以人口老齡化為表征的長壽時代,生命不斷延長既是社會文明進步事業的重大成就,也隱含著金融、經濟的重大機遇風險。在此背景下,我國金融體系會面臨什么機遇?又面臨哪些風險?我國金融業如何在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同時,實現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歷史性轉變?
老齡金融業將是最大市場
到2050年,預計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87億,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轉變的背景下,消費的主力軍正由年輕群體向老年群體轉移。與此同時,它將為我國金融業帶來哪些機遇?
“老齡社會在本質上就是金融社會。”老齡金融學專家、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告訴《經濟》記者,在老齡社會條件下,除了親情,我們必須依靠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金融產品,年輕時購買,年老時置換產品和服務,這是所有人為老年期要做的根本制度安排。目前,我國這類金融人口蘊含著海量的剛性金融需求,是下一步我國金融業的戰略主攻方向。
規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帶來海量金融資產需要管理。除少數外大多數老年人口是社會財富的擁有者。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的總流量在10億左右,如何管理好這10億流量人口的海量金融資產,如何確保這些日益龐大的金融資產保值增值,這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10億老年人口流量帶來對產品、服務和房地產的巨量老齡產業剛性需求,如何通過投融資體系的開拓創新和制度安排,使之變現,這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藍海領域。“這三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老齡金融。可以說,未來中國是老齡金融業潛力最大的市場。”黨俊武如是說。
發展老齡金融不容錯過
我國的金融業是否做好足夠的準備,迎接潛力巨大的長壽機遇呢?
“現在的金融業以及整個金融體系,從根子上講,主要是應對年輕社會的金融需要而建立的,遠遠滯后于我們已經邁入老齡社會、進入長壽時代的客觀需要。”黨俊武這樣告訴記者。
“金融業還沒有為老齡社會到來未雨綢繆,尚未做好充分的準備。”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告訴《經濟》記者,金融業針對老年人特殊需求的金融產品、服務的研究不夠,尚未提到日程上。
“我國的銀行業主要是為產業發展和企業提供服務。金融業為個人消費者的服務意識不強,為老年人這一特殊消費群體的服務更是不足。”陳秉正表示,國內的金融教育體系也體現這一點。大學里設置的金融專業,多以政府服務的宏觀金融和為企業服務的公司金融為主,個人金融、消費金融的課程較少。事實上,公司金融和個人金融對金融產品和服務在內容和功能需求迥然有別。公司金融要解決融資問題,個人金融則關心長期財務穩健。“金融體系應慢慢重視個人金融、消費金融、老齡金融。”
黨俊武指出,過去我國的金融主要是“短錢”金融,但老齡金融主要是“長錢”金融。如果金融界和國民的短錢理念不轉變,應對“長壽風險”是不可能的。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美國人不愿意儲蓄,實際上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2016年,美國老百姓的存款和現金占家庭金融資產的30.71%,而私人養老金和部分證券投資這些典型的“長錢”占比達到69.29%。簡單地說,美國的“長錢”與“短錢”的對比關系是七三結構,而且“長錢”總量巨大,僅私人養老金一項就達到25.33萬億美元。客觀地說,這是美國作為金融強國的重要標志,即美國擁有巨大的“長錢資本池”。
相比而言,我們的家庭金融資產主要是銀行儲蓄,商業養老保險總量不大,“長錢”與“短錢”的對比關系最多是二八結構。黨俊武認為,做大“長錢”說起來復雜,其實也十分簡單。這就是“藏富于老”,也叫“投資于老”。換言之,就是全體國民在年輕時購買各種老齡金融產品,為自己年老時用。只要國家、金融機構特別是老百姓認同“藏富于老”的理念,積極“投資于老”,那么,做大“長錢資本池”就不是什么難事。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老齡金融的時間不容錯過。如果金融界發展老齡金融動作遲緩,我們不僅會喪失眾多老齡金融客戶,更重要的是會積攢老齡化危機,我們將會付出慘重代價。
抓緊制定國家中長期金融戰略
“我們大多數人將要經歷20年以上漫長的老年期,還有一些人將活到90歲甚至百歲以上,他們的老年期將會持續30年甚至40多年。”黨俊武表示,未來的老年期將超過就業準備期,這是客觀的必然趨勢。“然而,我們的健康、知識、技能特別是金融準備遠遠不足。”如果不從當前做起,不從年輕時做起,不從人人做起,那么,未來活得漫長的高壽生活將面臨錢不夠用的風險。
針對未來的老齡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全民要做好“全生命周期養老準備”,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指導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金融戰略的重要指針。為了防范“長壽風險”,黨俊武為此制定了“行動路線圖”。
第一,全民要樹立應對“長壽風險”的國民責任意識和緊迫意識,樹立“藏富于老”和“投資于老”的新理念,樹立養老越早越主動的長壽人生戰略意識,積極參與發展老齡金融產業。金融業要從實施國家戰略的高度,轉變觀念,把“藏富于老”和“投資于老”理念貫穿在金融業戰略轉型發展的各個環節,在加強自身觀念轉變的同時,化大力氣創新開展老齡金融教育,在從觀念上變普通居民、普通金融客戶為老齡金融客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二,要抓緊研究制定實施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長期金融戰略,各金融行業也要抓緊研究制定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金融分行業發展戰略,對發展老齡金融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分階段目標、重大任務、重大工程、保障條件作出國家層面和行業層面的戰略安排。
第三,緊盯全球金融體系轉變和格局轉換,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創新有利于發展老齡金融業的體制機制,著力改變宏觀經濟和應對人口老齡化所要求的“長錢”需求態勢與現行“短錢”金融的錯配格局,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著力使未來日益龐大的老齡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著力做好實體經濟和包括老齡金融在內的金融經濟協調發展,加強金融監管體制機制,防范老齡金融過度發展、防范相關金融系統性風險,把以“短錢”為核心的金融體系逐步轉變為以老齡金融這種“長錢”為核心的金融體系。
第四,金融機構在深化自身改革的同時,創新適應長壽生活要求的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各種老齡金融產品,建構和完善適應老齡金融需求的服務體系。
“金融機構尤其是保險公司不應把重心集中在眼前的市場競爭上,應盡快改變產品結構不合理、保障功能不全面的不足。讓保險回歸保障的本源。”陳秉正建議,金融機構要加強研究老年群體的金融需求,并設計出能真正解決養老經濟保障問題。
第五,啟動老齡金融人才計劃,逐步培養一支服務意識強、業務素質好的老齡金融人才隊伍。最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方針,在加大全民老齡金融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創新激勵機制和完善服務體系,動員人人積極自覺主動投身到為漫長老年期做好金融準備的行動中來,爭取我國老齡金融客戶總量和資產總量取得持續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