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帥
摘 要: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我國城鄉結構仍不合理,貧富差距有待進一步縮小,農村貧困人口數量仍有不少,在一些交通不便利的偏遠山區仍存在一定的數量貧困人口。扶貧難度較大,因為各種問題返貧的問題頻發。精準扶貧是通過前期科學調研和識別機制對部分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并能夠分析其具體原因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其盡快脫貧致富。下面文章根據赤峰市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 政策 治理措施
精準扶貧是我國在扶貧工作新階段的創新政策設計,反映了我國扶貧模式從救濟式到普惠式再到開發式最終發展為競爭式的內在演化邏輯,也反映了我國扶貧瞄準機制由區域向縣向村再到戶的精準細化過程。精準扶貧的提出是為了抵消經濟減貧效應的下降,為解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擴大,而直接對貧困人口進行扶持的針對性扶貧政策設計。這一政策設計對扶貧政策體系、扶貧政策執行機制、扶貧政策環境和資源等形成政策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也使固有政策缺陷開始顯露。
1、赤峰市貧困地區現狀
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赤峰市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各族干部群眾向貧困宣站,通過加強各族領導,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幫扶舉措,累計使270多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由于受歷史,自然,發展等因素的影響,赤峰市仍有24.3萬貧困人口,占全區的百分之三十,12個旗縣區中還有8個國貧縣區,是全區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盟市,脫貧政策相當重,脫貧政策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
2、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政策排斥
2.1 政策排斥
一般是指在制定和執行一項公共政策的過程中,將某些區域、群體和個人排斥在收益范圍之外的不正當行為。當前精準扶貧中的政策排斥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建檔立卡名額是統計部門在貧困發生率基礎上分配的,縣級扶貧和統計部門再根據貧困分布狀況進一步分解到鄉村,村“兩委”借助民主評議由村民小組推薦再由村民代表大會決定。這一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易導致一部分貧困人口由于收入標準差異未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并且由于農戶參與度不足以及村干部等精英群體力量過強,村民監督效果甚微,為建檔立卡過程中的尋租腐敗行為埋下隱患。
2.2 科技興農與精準扶貧的聯動發展緩慢
近年來,科技扶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精準扶貧上力度仍然不夠。對于特殊貧困地區而言,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利、信息傳遞速度慢、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由于其科技發展基礎本就薄弱,這為后期科技的推廣增加了難度,這也導致新技術引進困難,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難以在短期內使貧困人群受益。此外,貧困人群對科技興農缺乏基本的認識,對精準扶貧的認識還停留在錢和物的幫扶上,不利于科技力量與精準扶貧的有效結合。
3、完善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
3.1 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創新的力量。因此,必須深刻認識到科技興農與精準扶貧的內在聯系,充分發揮科技為民的作用,這也是農村扶貧事業發展的大趨勢。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增強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競爭力。要挖掘貧困地區特色農業,通過科技力量治理生態環境,深化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儲藏保險能力,逐步創建特色農業品牌。另一方面,要培育貧困地區龍頭企業,提高農牧業產品附加值,拉動貧困地區勞動力就業率和貧困人群收入。針對不同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牧業,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加大宣傳力度,形成高效的產品營銷網絡。
3.2 創新設計精準扶貧機制
首先,創新精準扶貧識別機制。改變現有的自上而下逐級分配指標的方式,轉而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將精準扶貧中的事權下移,同時上級政府應強化監督權;改變原有的僅以收入和消費作為評價貧困標準的政策設計,貧困的多維度決定了應將健康、資產等納入貧困評價標準,并綜合考慮各地不同的貧困程度和地方差異性;積極引導貧困人口參與建檔立卡、扶貧政策制定、扶貧政策執行監督等過程,從而在制度上保障貧困人口的收益權和扶貧政策的透明化。
其次,積極建立精準扶貧的系統化管理制度和動態化運行機制。按照Ashby以系統復雜性適應并應對問題復雜性的基本邏輯,貧困治理的精準化應以貧困治理系統的精細化為前提,這就要求通過建立健全系統化、精細化的管理制度及其運行機制以實現精準扶貧各項工作的精細化開展。在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方面,要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問責機制”“激勵機制”等系統化管理制度。
3.3 吸引社會組織參與扶貧事業
精準扶貧政策的制定,要將扶貧部門、扶貧人員和貧困對象捆綁在一起,并對扶貧效果予以評價,以此作為扶貧工作績效考核的標準之一。具體而言,要在制度中明確扶貧相關責任以及懲處措施,保證貧困人群的監督權,暢通其投訴、舉報渠道,避免出現扶貧干部以公謀私或是消極怠工等問題。要在制度中明確“三公”細節和具體措施,確保精準扶貧的透明管理,實行扶貧對象的絕對公示制度。還要在制度中明確規定扶貧資金流向的公示制度,保證每一分扶貧資金都在陽光下運行。通過創建社會扶貧信息平臺,使更多的社會扶貧資源精準定位。
總之,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莊嚴使命和鄭重承諾。精準扶貧已經進入關鍵階段、攻堅時期。實現精準脫貧、夯實共同富裕基礎,政府必須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失位,這就要求必須徹底改變大水漫灌的錯誤做法,就必須徹底扭轉政府單向發力的傳統思維,形成多層次互動、多方面溝通、多渠道治理、多主體參與的精準扶貧良性機制。
參考文獻
[1]唐麗霞.精準扶貧機制的實現——基于各地的政策實踐[J].貴州社會科學,2017,01:158-162.
[2]范和生,唐惠敏.農村貧困治理與精準扶貧的政策改進[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01:45-52+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