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摘要】自謙用語是語言交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謙作為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之一,在我國關于其的表現方式從寒暄語到成語不一而足。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在自謙的表達方式上存在著差異。英語國家在此方面的表達較少且存在著許多理解上的誤差,造成了許多不準確翻譯。本文致力于研究中西方“自謙”表達差異,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更好地應對策略,來減少語用失誤。
【關鍵詞】自謙 中西差異 語用失誤 應對策略
一、引言
自謙文化源遠流長,中西方均有研究。例如胡金生、黃希庭(2009)研究發現,“謙”出現頻率最多的是在《周易正義》、《伊川易傳》這些與《周易》有關的注疏類和經學史類古籍中。這表明,《周易》是后來相關論述的主要的源泉。“謙”往往代表了“謙恭”、“忍讓”,降低自己以表示尊敬他人。在西文里,從詞源上說,“謙虛”來自拉丁文“modestus”,是由modus派生出來的,現為modesty,意指注意分寸,有節制(克里斯托夫. 安德烈,弗朗索瓦. 勒洛爾2005)。由此可知中西方對“自謙”的理解是有差異的。本文從自謙的社會功能、造成差異的原因等方面來分析如何適當的促進中西交流以及糾正英漢互譯中存在的問題。
二、中英“自謙”的社會功能與不同表達
1.自謙的社會功能。
(1)和諧性,指自謙可以削弱自己突出的方面,減少與別人的差距,避免因張揚導致他人不快,促進人際關系和諧。
(2)進取性,以退為進,內高外卑。
(3)防御性,俗語說“槍打出頭鳥”,自謙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可防止“外現”招致的災禍。
(4)禮貌性,謙虛可以表達對別人的恭敬,實現“克己復禮”。
(5)道德性,自謙是由內而外生發出來,可以提升道德修養,體現君子之風。
2.中西方自謙的不同表達。
(1)稱謂語。我國古代的稱謂語種類繁多,古籍中早有記載。它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只要人不能獨立生活,稱謂就會作為一種普通行為永遠存在。自謙與社會環境、禮教制度、道德觀念和血緣關系等都有密切關系,稱謂語顯示了社會和家庭關系,因偏向等級制下的綱常倫理,在稱呼中會體現出“長幼尊卑貴賤”。但西方秉持著人人平等的觀念,孩子和長輩以名字相稱;稱男人為“Mr.”,稱女人為“Miss”或“Mrs.”;對由社會地位的人多以職業加姓名相稱,例如“Doctor John”等。
(2)對受到夸贊時的回應。中國人往往以否定別人的夸贊或貶低自己以示禮貌,如當被別人夸贊文章寫的好時,往往會說“哪里哪里”、“謬贊了”。而外國人則傾向于接受別人的贊美,最常用的就是“Thank you”。
三、中西自謙語表達差異探源
中西方在價值觀上存在著根本差異。儒家思想認為人生下來便具有欲望,此為天性。荀子認為欲望是天賦的,“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因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而社會作為人類生活的共同體,要求人處理好欲望和道德、欲望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提倡用“禮”來規范秩序。中國古代發展小農經濟,農業使人們的合作關系更加緊密,所以中國人以集體主義為重心。謙虛在勞動文明中更加必要,只有保持和諧的合作,人們才能取得對方的支持。
西方地理環境等因素促使他們形成了商品平等交換的經濟原則,在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下,西方人形成了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傾向于展現自我、表達個人觀點。人們追逐自由平等,看重個人的權力,認為尊重個人行為和表現才是禮貌的。他們提倡自我奮斗,從不掩飾自己的成就或者驕傲。
四、跨語翻譯中的自謙語語用失誤及其相應策略
1.將自謙語轉化成尊他語。當遇到英語中沒有對等含義的稱謂時,如“臣妾”、“奴婢”等等,可以通過轉換的方法進行翻譯。
2.直譯法。例如中國古代封建等級制度中的“奴才”就可以翻譯成“slave”,既體現了主人與仆人的不平等,又符合英語說法。
3.歸化法。在一定程度少減少了異國情調,但易被英語使用者理解。如中國人收到夸贊時總愛說“哪里哪里”“過獎了”,若直譯成“ You are flattering me ”,外國人會認為中國人否定了他們的眼光。所以不如入鄉隨俗翻譯成“Thank you”,以免造成歧義。
五、小結
隨著幾千年行為習慣的變化,現代中國人很少像古人一樣用“鄙人”來稱呼自己,但自謙類的寒暄語依然被大家使用。雖然西方人沒有中國人更加重視這一處事風格,但作為Leech禮貌原則(G·Leech1983)的其中一點,且包含著古人睿智結晶的中華美德,自謙被異國人誤會成虛偽是令人心痛的。所以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恰當的翻譯方法,避免語用失敗,背負起傳播中華文化的偉大使命。
參考文獻:
[1]胡金生,黃希庭.自謙:中國人一種重要的行事風格初探[J]..心理學報,2009,41(9):842-852.
[2]胡金生,黃希庭.華人社會中的自謙初探[J].心理科學,2006,29 (6):1392-1395.
[3]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弗朗索瓦.勒洛爾(徐牧譯)[M].自我評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2-43.
[4]于偉.先秦儒家之“禮”與我國教育的教化功能[J].教育研究,2013(4):118-126.
[5]鄭毅.漢語自謙語的功能與翻譯[J].內江科技,2009(7):68轉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