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摘 要:祠山文化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祠山大帝張渤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治水神,張王祖廟在廣德橫山,以張王崇拜為核心的祠山文化豐富了廣德的文化旅游資源,讓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廣德地方旅游發展的實際狀況也迫切需要注入文化內涵。只有進一步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提高祠山文化在地方旅游發展戰略的地位,使祠山文化與廣德旅游相融合,才能使祠山文化的傳承與廣德旅游走向快速發展的軌道。
關鍵詞:廣德 祠山文化 傳承 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01
一、文化旅游概述
1.文化旅游概念
旅游是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旅游的文化屬性是否明確影響著旅游者是否選擇出行旅游,文化旅游是一種旨在觀察社會環境、體驗民族風情、積累歷史文化、增長個人知識的旅游。文化旅游強調旅游者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旅游來實現休閑和獲取文化知識。
2.廣德縣旅游現狀
廣德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隸屬宣城市,位于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是安徽省的二個試點省管縣之一。區域面積 2165 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皖南丘陵地形。全縣森林覆蓋率58.38%,林木綠化率61.28%,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全縣有4A景區1家(太極洞風景區),3A景區7家,。縱觀廣德縣旅游現狀,有好山好水,獨缺少文化支撐,但沒有鮮明的文化特色,“竹文化”“徽文化”“茶文化”散見其間,文化品牌未彰顯。祠山文化作為廣德最具地域性和獨特性的地方文化,有必要打造這一重要的文化品牌,樹立祠山文化張王祖庭的城市名片,從而讓文化旅游高度融合,促進社會發展。
二、祠山文化概述
祠山文化所崇奉的神祗張渤,“欲自長興之荊溪鑿河至廣德,以通舟楫之利。工役降半,自長興之荊溪鑿河至廣德,以通舟楫之利。工役將半,俄化為異物,驅役陰兵。夫人李氏見而怪之,遂隱形遁去。居民思之不已,即橫山立祠以祀之,祈祭不輟”。 據說廟宇初創于漢代,一直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唐天寶年間,玄宗李隆基授張渤為“水部員外郎”,敕封橫山為祠山。
祠山文化是發生在廣德縣且與橫山密切關聯的一個歷史文化現象,是與被唐、宋、明朝皇帝欽封為“廣德王”、“祠山大帝”張渤的人文歷史神話傳說相關聯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在皖、蘇、浙、贛等十余省都有廣泛傳播。
三、廣德縣祠山文化旅游開發構想
1.祠山文化品牌在廣德的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盛極一時的祠山文化在廣德已日漸式微,但留下了一些文化遺跡,如治水遺址及神化遺址圣瀆(古運河)、浴兵池(東亭湖)、掛鼓壇及各個鄉鎮散落的祠山廟宇,尤其是橫山祠山廟,被祠山文化流傳地廣為知曉。但祠山文化沒有作為廣德縣第一品牌的文化資源來去宣傳,更沒有作為和旅游相融合的發展戰略來打造,反觀江蘇等地,祠山寺廟日趨增多,祭祀活動日盛,附屬在祠山文化中的各種民俗表演也逐漸繁榮起來,甚至還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的豐富了文化生活,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產品的豐富,為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2.旅游開發構想
2.1修改“橫山”山名,恢復“祠山”之名。祠山祖庭坐落在橫山,橫山在唐天寶年間被敕封為祠山,彰顯了作為祠山祖庭的地位。《天平寰宇記》云“祠山在縣西五公里,舊為橫山,天寶間封為祠山”,明高皇朱元璋《題祠山》詩,有“天下英靈第一山”之句。但古祠山現在被冠以橫山之名,突出不了橫山(祠山)作為祠山文化發源地的地位,也不利于這種文化的傳承,因此有更改地名的需要。天下橫山之名很多,廣德橫山之名實在不足為奇,因祠山之山名有恢復之必要。
2.2重新定位橫山森林公園,突出其文化主題公園特征。要將橫山建設成為以祠山文化為主題的,具備宗教朝拜和休閑觀光兩種功能的文化主題公園。橫山最大的亮點,不在于山,不在于水,而在于民間信仰文化,在于它是祠山文化的最核心載體。應根據祠山文化的相關典籍進行相關文化景點的建筑,如展示祠山文化的場、館、廳、廊,可以復原古代典籍中的一些建筑,如禮斗臺、攀蘿亭、天語亭等等;應有張渤治水的雕像公園,模仿江蘇無錫蠡湖渤公島的做法,為紀念張渤在廣德開掘運河、疏浚水系的功績,設計建造一尊張渤騎跨豬婆龍的雕塑,并配以連環畫式浮雕故事圖文,再輔建一些其他的祠山文化宣傳的建筑小品,從而為文化旅游的亮點。
3.恢復和舉辦祠山廟會
這是保護、傳承、挖掘、利用好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廣德文化旅游相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廟會是在張渤祭祀活動不斷繼承、演繹和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的文化活動。廟會是民間藝術文化與祠山文化的完美結合。在廟會上,可以將縣內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富含各地特色的龍燈、船燈、馬燈、獅子燈進行展演,也可邀請其他地區富有祠山文化因素的儺文化形式助陣,比如郎溪縣的“跳五猖”溧陽“跳幡神”等。
4.增加產業鏈條,開發祠山文化旅游特色商品
旅游業的發展要克服單一的經營觀點,還應開發與包裝特色產品,如紀念品、字畫、古籍、工藝品、土特產、種植和養殖的產品等。這樣一來,祠山文化旅游可帶動其他經濟的發展,增加自身的產業鏈,兩者互相影響,以達到整個經濟的長盛不衰。在發展特色商品和新的旅游項目的同時,可以與縣內的旅游景區(如太極洞、靈山大峽谷等)進行協作,進行聯合捆綁經營,形成一個旅游區建立配套合理的旅游網絡。
廣德應充分發揮旅游業的載體作用、驅動功能,通過旅游引領、文化支撐、共生傳承,創新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彰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區域個性和文化特色,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張安東.巢湖焦姥文化與旅游開發構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7 年第 1 期
[2]王佳 賀清云.炎陵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J].科 技 和 產 業,2016年 8 月第 16卷 第 8 期
[3]姚戰琪 張玉靜.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戰略目標及重點領域探討[J].學 習 與 探 索.2016 年第 7 期(總第 252 期)
[4]鄭振 黃宗峻主編.祠山文化溯源[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133頁
[5]皮慶生.他鄉之神 :宋代張王信仰傳播研究[J].歷史研究.2007年第三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