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芳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固有的教學模式被打破,我們不斷探究如何圍繞著課程本身來鍛煉同學們的內在素養。但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中有些老師脫離了課程本身,造成了本體教學的缺失。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情感與知識量還處于相對匱乏階段,脫離了語文本體會造成他們學習語文的困惑,長期這樣會影響同學們語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語文本體教學 教學目標 意義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所謂本體性教學內容就是反映這門學科本身特征的,區別于其他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1】。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語文教學是學生情感參與、精神享受的過程。語文本體教學是各門學科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因此,圍繞語文本體教學確定教學目標尤為重要。
一、本體性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系統掌握
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交流。一方面是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如果脫離了語文特點進行交流,得到的只是情感的觸碰,缺乏對文本語言的思考,就會造成思維沒有邏輯,知識碎片化記憶,缺少系統的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結合語文本體特點設計教學目標對學生系統掌握語文知識意義重大。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學生一生追求的能力,立足語文本體性教學目標的確定,就是為培養學生終生語文能力打基礎。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2】”,學習語文,就是要在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方面下功夫,雖然情感態度價值觀不能缺少,但它不是語文學科所獨有,是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的。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在語文本體上下功夫。
二、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目標是一篇課文的生命線,是語文學習的核心,是語文能力提升的指路燈。目標定位是否準確,確定一節課的教學質量。在語文本體教學目標確定時,一定要遵循以下幾點:
1.立足于語文本體教學,學習語文知識
在小學階段,語文知識包括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所以,作為小學教師,要把這些知識系統分解到各個學時中,融入到語文學習中。比如:低年級學生識字、寫字是學習語文的重點,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能簡單的把目標定為“認識本課幾個漢字,會寫幾個漢字并組詞”等,而應該具體說明用什么方法認識那幾個生字,重點指導哪幾個難寫的字,目標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語言表述準確。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中年級學生閱讀課文的攔路虎是不理解的詞語,所以中年級要特別重視詞義的教學與運用。《香港,璀璨的明珠》這一課怎樣確定目標才能更好地體現語文課程的特點呢?有位老師根據年段目標和學習語用的特點把理解本課12個詞語,運用4-6個詞語說一段話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這樣確定目標,顛覆了以往定位理解課文內容,培養熱愛香港的思維模式,真正在豐富和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豐富學生語文知識上下功夫。
2.立足于語文本體教學,掌握語文方法
學習語文知識,不是語文課追求的最終目的,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才是學生一生的追求。教師在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不要只考慮課文寫了什么,更多地應該思考文字是怎么寫的。葉圣陶說:“課文只是例子,我們要發揮好例子的作用而不是解讀例子本身”。比如在識字的學習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運用漢字規律進行學習。例如①對象形字的學習,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們大膽發揮想象力。如低段語文教材里的“山、火、木、馬”等,給出圖片讓同學們自己去分析這些字讀什么。②對指事字的學習,如學習“太”字的時候,在大字下面加一點表示大到極點,翻譯就是太,然后用太去組詞、造句,這樣同學們對于太字的記憶就會特別深刻了。③會意字的學習,會意字是由兩個獨立漢字組合而成,因此在學習會意字的時候就引導同學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學過的字隨意組合,然后通過組合去識字,例如“鳴”字的學習,鳥通過口發出聲音,引申為鳴。通過這種方式識記,我相信同學們會掌握識字的方法,為以后大量識字打下基礎。
3.立足于語文本體教學,提升語文技能
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語文技能。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 這篇文章時就可以講授這篇文章中起主旨作用的句子,文章采用敘述的表達方式,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事生動化;還可以通過情景模擬的形式將故事表演出來,實質更為生動形象,來吸引同學們的興趣;還可以采用遷移的辦法將文中的好詞好句引領同學們運用到其他的場景中,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續編故事,來幫助同學們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4.立足于語文本體教學,加強語言積累
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范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階段要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匯,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這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有了這個總體目標,需要教師們在課上一一落實。如果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就談不上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多高,所以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語言的積累是不能省略的。
結束語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們不僅面對的是一個個文字,一篇篇文章,更面對的是如何從課文中學習到語文知識、語文方法、語文技能。老師要有明確的目標,分清教學上的輕重緩急。語文作為一門培養同學們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理所應當地應該以語文本體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們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馬良生.立足語文本體性知識的教學--《牧童和狼》教學設計[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5,(3):23-23,24.
[2]吳忠豪.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研究[J].語文建設,2014,(12):16-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