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崇剛
摘要:新媒體的涌現和發展促進了社會的信息化、文化的多元化,此種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需要突破忽略學生個性發展、倫理關懷不足的困境,重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嘗試探索引領學生重塑倫理價值的路徑,給予學生人文關懷,以堅定的理念和完滿的理論重新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關鍵詞:新媒體文化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 倫理維度
新媒體的涌現和發展促進了社會的信息化、文化的多元化,也與人們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語言、思想方式及個性特征。高校大學生這一青年群體,是新媒體最為活躍的使用者和傳播者,也是受新媒體影響最為明顯的一代,新媒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倫理觀念、道德思想等。新媒體文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似乎確實進入了一個困境——忽視了人的個性發展和對學生的倫理關懷不足。想要突破這一困境,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新媒體的文化背景,積極地利用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陣地,給予大學生更多的倫理價值的導向和人文關懷,構建新一輪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一、新媒體與倫理價值、倫理觀念的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作用的結果
新媒體具有信息化、多元化的特點,對人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是巨大的,深受新媒體文化影響的高校大學生,他們在語言、行為與思維方式、個性特征等方面也難以擺脫新媒體文化的痕跡。倫理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精神活動,其作用是對人的生存與發展方向進行設計、規范和引導。倫理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在新媒體文化背景下,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價值的導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控話語權和進行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服務性的,它要服務于黨和國家,也要服務于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達到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統一,才可以說是成功的。而針對高校大學生這個群體,他們是即將踏入社會的“工作者”,只有他們明白個體生存的意義,有足夠的倫理價值的認識,才能在社會生活中遵循倫理秩序、順應社會的運行規則,并在其中獲得個人的成長。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需要倫理價值的引領。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即是不斷追求自身理想人格與個人的全面發展,而這種修煉,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外,更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觀念教育,這種對大學生實施的倫理規范,是要他們在這種限制與自由的和諧統一中共生,實現自我的塑造與規劃,從而成就他們的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的發展。新媒體作為新生的對學生能對學生的倫理價值、倫理觀念能夠產生極大影響的文化元素,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倫理活動理性作用的結果。
二、新媒體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教育倫理價值的引領路徑
新媒體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其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沖突愈加明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發展人的社會價值,忽視了個人價值和人的內在需求的滿足,而在新媒體背景下,個人與社會價值的矛盾被進一步凸顯了。二是教育者的主導性與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矛盾被強化,過去教育的主導性毋庸置疑,集體教育、規范化標準能夠在短時間內塑造大量符合“規格”的人才,可現如今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豐富的,按照統一的標準來“加工”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而更需要受教育者發揮主體性,選擇個性化的發展,這種個性化是知識技能方面的,也是思想意識方面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注重個性開發,個性發展,這樣才能突破思想教育的倫理困境。三是知識規范教育與人文情感教育的不平衡。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知識的記憶與傳播,卻忽視了他們的情感體驗,他們是否接納、認可自己所掌學的知識這一重要的點被忽視了。新媒體文化中,個人的情感意識被激發,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需求的錯位和情感上的疏離,從而難獲成效。
基于以上的問題,筆者認為,新媒體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教育倫理價值的引領路徑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人文關懷,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方向。從倫理學角度來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取得成功,需要首先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只有如此,才能將人的精神塑造導向正確的方向。而就信息化、多元化的社會生活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應當肯定人和人的價值,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尊重他們個體的差異與需求,在物質、精神、生存價值層面進行多方的疏導,幫助學生在海量信息、多種意識形態、多元文化的侵襲中形成正確的倫理價值觀念。
2.加強文化自覺與自信教育,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倫理人格。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中國人思想道德的精神源泉,想要在新媒體時代的各種思想文化的沖擊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倫理,這種對“傳統”的回歸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大學生在西方文化倫理的沖擊下重拾對中國倫理信念,樹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形成文化倫理的自覺。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多援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材料,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案例與情境的結合,線上和線下的體驗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不斷加深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倫理的認識和領悟,以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塑造他們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健全的倫理人格。
3.加強與新媒體平臺的貼合,借助新型手段和方式,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與時俱進,多借助新媒體平臺,用新型的手段和方式向學生滲透合乎現代倫理的價值觀,從大學生內心的訴求出發,有針對性地激發和導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接地氣”,避免灌輸式教育,多些交流討論,多些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再者,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創建一些“微”系列的精品課程,與學生多開展“微課堂”“微心語”“微討論”,借助網絡,通過碎片時間,完成對學生思想政治傾向的把控。讓思想政治教育的“涓涓細流”滲透于大學生身處的紛繁的新媒體信息世界、文化世界中,重新建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實現對學生思想形態的引導與監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用。
參考文獻:
[1]金國峰.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影響[J].繼續教育研究,2015,(11).
[2]楊海,王曉曉.試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及其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4).
(作者單位:長春市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