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琳 (浙江科技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310023)
學習服裝材料創新設計課程,其目的性是多方面的,使學生在課程前期認識到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程,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制定學習策略,安排學習計劃,目標明確地切入主題。
服裝材料創新設計的應用范圍主要包括:專業大賽、商業服裝、服裝周邊產品等。大型服裝比賽除了有效果圖要求外,多要求提供面料小樣,其中,對材質的組合創新能力的考核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學生在選材、搭配、材質的深入處理方面具備一定的功底。材質創新設計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對材質的審美和創新性再造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國內的消費升級促進了產品升級,市場對服裝產品的要求更為嚴苛,對于服裝材質和細節的深入程度有了更高標準。這就要求設計師提升產品的商業價值。那么如何提升產品的商業價值?其一是通過追加成本,選用更好的面料和輔料,或進行工藝升級,使用更為高端的工藝和設備。然而這些升級都是需要通過追加商業成本來實現的,實施起來有諸多限制。其二是通過增加設計含量。增加服裝的設計含量有三種途經:從二維角度來看,設計師可進行色彩和紋樣的變化,例如運用印染、織造、刺繡等傳統手法,豐富服裝的細節;從二維半角度來看: 面料再造為設計師提供了廣闊的設計空間,以設計師創意的提升為核心,降低對于追加成本的依賴性。從三維的角度來看,產品造型的變化即版型變化,對于某些側重結構設計的品牌而言,版型的變化可以起到一定的產品提升作用,但同時其適用廣度和深度還是受到品牌定位與風格影響。綜合比較之下,材料創新的方式為服裝設計師提供了新的設計途經,在無需大量增加商品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產品的商業價值。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學生們對于服裝材質的設計與運用缺乏實戰經驗,往往不知從何處入手。因此從靈感的提取導入設計是設計專業學生最為常用的方法,對設計靈感的提取和重構,也是服裝設計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例如寫實法、聯想法、重構法、拼貼法、提煉法等,將一種或多種方法綜合考慮,能幫助設計師快速打開思路,提取設計元素,為服裝材料創新設計制作做好鋪墊。
服裝材料創新課程是結合了設計與制作的一門綜合型課程,結課作業多以設計文本和實物面料小樣的形式呈現。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在選定好靈感源并提取設計元素之后,學生往往不知如何開始制作實物。因此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幾種方向性的啟發方式作為參考,每一個方向都代表了一種思維方式及其制作類型。“授之以漁”是筆者提供這些方向的初衷,因此在課前會鼓勵學生最終尋找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制作手法。
這是一種比較新的設計思維,可以概括為材質的混搭、結構變化、質感對比。這是一種在裝飾性結構變化的基礎上,結合材質和質感對比的設計方式。例如在立體口袋的結構變化中,進行不同材質的拼接;在西裝外套的前片進行立體結構線分割,并在切割處填充棉并做密褶處理模仿肌肉效果;將胸衣裁片進行多層次穿插后,用不同肌理的面料制作各個裁片。
傳承與再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主題,體現了匠人精神。將印染藝術、刺繡、手繪等傳統手工藝進行復興,使之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運用到服裝細節中去。這一方向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對于提升服裝的品牌內涵,增強目標客戶群的文化認同感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教學當中,應當鼓勵學生勇于創造,制作出具有實驗性、時尚感、創新性的面料小樣。例如在真絲材質上毛線繡;進行多種面料的創意扎染、蠟染和手繪試驗;運用干氈和濕氈材質裝飾面料,制作出漸變效果等,以現代人的審美和穿著需要來改造傳統工藝。
機械師這一方向的關鍵詞是材質、空間、組裝。比較有代表性的設計師品牌Isaac sellam的設計師被稱為法國皮王,其品牌標志是后片脊柱位置的一條金屬質地的大龍骨,它是由兩根細金屬條交叉組成。近年流行的3D打印技術將服裝帶入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立體空間,打印出細小造型并將之組裝成整體,或打印出服裝局部再進行拼裝。除此之外,許多服用材料都能以立體的方式呈現,運用折疊、鏤空、疊加、翻卷等方式處理后,以序列的形式拼裝組合。
圖案再生是服裝設計師常用的裝飾手法之一,在材料創新設計課程中,筆者鼓勵學生運用綜合手法進行圖像重構,進行多角度、多方式、多層次的組合。例如將冰川圖案進行切割旋轉再拼接;將圖案噴繪在不同質感的面料上,切割成條狀并穿插編織成片;運用拼貼、刺繡、拓印、填充等手法再現圖像。以圖案為中心,進行篩選和拆解,再利用復合手法重構圖像,或結合各種裝飾手法,例如針氈濕氈工藝、編織抽縮工藝、分割、造疊設計、刺繡絎縫和鏤空設計、鉤編設計等。
更為重要的是,在課程中需要讓學生關注材料創新的品質問題,特別是以“破壞法”來改造面料時。因為材質改造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強產品的視覺美感和內在價值。
面料的組織設計本不是服裝專業學生的專長,但借鑒纖維藝術和織造工藝的原理進行設計,也是另一種設計思維。從紗線開始設計,選擇合適的材質,可以是服用類或其他綜合材料進行編織。這其中包含了材料質感與色彩的對比和組織結構的變化。借用梭織的織造方法,使用小型手工編織架,課堂可操作性和實驗性都比較強。此外,棒針鉤針等編織類也可用于材料創新,將各種紗線或綜合材料以線圈形式重新組合,注重色彩和肌理的變化。
服裝材料創新設計的最終效果是以服裝作為載體來呈現的,因此要求學生在制作小樣的時候必須結合服裝款式,考慮這些創新手法在服裝中如何應用。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往往將重點放在如何改造手中的面料,而忽略了應用,這就造成了部分面料小樣不適合在服裝中使用或材質本身不適合穿著的問題。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嘗試了兩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其一,制作前明確面料小樣的使用范圍,是偏藝術類的創意服裝還是實用型的商業服裝。創意服裝的材料可以多樣化,偏重創造性而淡化穿著性能,而商業服裝則必須滿足可穿著性和可批量生產的條件,在滿足這些條件的前提下進行創作;其二,鼓勵學生將面料小樣中的手法提取出來,制作成二分之一服裝前片小樣。訓練學生從面料到服裝的聯想思維。
學習策略與方法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指南針,在教學之初分析學習服裝材料創新設計的目的,可以幫助學生明確這門課程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習過程中,教授學生提取靈感的方法和對服裝材料創新設計的方向性啟發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進入設計狀態,抓住重點。教學后期的重點以創新面料在服裝款式中的運用為主,幫助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增加學習內容的實用價值。
[1]姜宇冰,司國紅,孟祥玉.《服裝材料與服裝設計的關系》[J].哈爾濱:黑龍江紡織出版社,2002.6.
[2]徐仂.《服裝材料的再創造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J].陜西:陜西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