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寧 (蘭州文理學院 美術學院 730000)
色彩構成是從人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應出發,用科學分析方法,把復雜的色彩現象歸納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間、量與質上的可變性,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色彩秩序的組合與重構,進而形成一種理想色彩關系的訓練系統。色彩構成的教學目是通過探討利用色彩要素之間的搭配和交叉,讓學生掌握審美價值的原理、規律、法則和技法,其重點在于掌握規律,運用邏輯的、抽象的思維方式來研究色彩的配置1。因此,它能夠豐富設計思維,提高審美判斷能力,對學生創造意識具有啟發性效應,對專業素質與專業潛能的訓練和培養具有獨特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有些藝術設計專業的色彩構成教學來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相對滯后,教學缺乏科學性、系統性。本文在總結教學經驗基礎上,分析色彩構成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進方法和建議,以期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色彩構成課程開設在大學一年級,在課程開設之前,學生對造型與色彩的認識來自于傳統繪畫基礎的訓練。傳統造型與色彩訓練是對客觀物像寫實與表現能力的訓練,它注重造型形態表現的客觀性,而色彩構成研究的色彩造型的視覺方式與思維方式都與傳統繪畫訓練不同。它突破傳統造型與色彩的創意表達,是從客觀認識轉變為主觀思維,將具象圖像轉化成富有創意的抽象圖形與色彩。在此過程中注重主觀感受和色彩創造潛力的開發。由于對抽象圖形創意思維的認識和表現缺乏,在色彩構成的教學中常會出現以下問題。首先是學生對圖形的創意表現出困惑和迷茫,導致畫面表現出大面積平涂,色彩單調,缺乏生動感和畫面色彩不調和等情況。其次,對色彩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深入,不透徹。對色彩重要概念一般都能熟記,但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對色彩理論的認識不足,大多數同學不能在色彩設計實踐中有效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2。第三,目前很多院校主要以傳統手繪方式表現色彩。手繪形式耗時、費精力的弊端,導致在有限的時間內對所學知識的思考、整合和創新的訓練減少。色彩構成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學生在色彩構成課程中獲得的應用色彩與駕馭色彩的能力,直接決定了在后續專業課程中應用和設計色彩的能力。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與評價停留在技法訓練的層面,忽略了學生在色彩應用過程中的獨立創造能力3。比如在圖形設計、海報設計、室內設計等專業課程中,學生在實際應用中表現出色彩創作靈感的缺乏。造成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學方法和訓練內容的設計上缺失思維訓練與引導,沒有針對學生采取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和主動探索學習方式的訓練;課程之間的銜接度不夠;色彩表達介質上的局限,未能及時利用新技術革新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度不高,課程教學效果與質量不佳。根據色彩構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教學內容與訓練方式的改革實踐,具體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如下。
設計基礎課程的三大構成,在構成美學法則上有諸多共同點,區別僅在于表現形式不同,尤其是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課程之間的交融性,使得兩門課程之間緊密銜接。平面構成主要是對形態概括能力、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的培養,而色彩構成是在形態概括、造型表現能力的基礎上對色彩語言的認識與感知能力的培養。但是在教學中往往忽視兩門課程之間的聯系,授課教師之間也缺少互動與交流。色彩構成課程注重色彩原理的講解,課程作業訓練中也對平面造型訓練的弱化,認為造型是平面構成課程中的任務,忽視了色彩構成課程內在特點及其構成方法的研究,出現知識斷層現象。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不知如何下手,造型無目的、畫面造型具象、色彩缺乏生動感。所以,在色彩構成教學過程中,需要梳理構成課程內部的知識體系,銜接好色彩構成與平面構成之間的關系。首先,在理論內容的設置上要聯系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課程的共通性講解構成方法。其次,在前期作業安排上,注重造型練習,通過練習學生認識到構成課程之間共通性與聯系性,有利于構成知識的系統掌握和綜合運用。由此發揮構成基礎課程的基石作用,為后續專業課程設計打下良好基礎。
在色彩構成課程造型訓練設計中,安排照片解析到重構練習,訓練學生圖形的抽象概括能力。在訓練前,安排學生收集照片,照片主題可根據專業方向設置。比如環境設計專業可收集經典建筑圖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方向可選擇風景與靜物圖片等。在照片解析環節中,包括具象造型到抽象圖形的訓練和抽象圖形按原照片組合方式訓練。首先將收集圖片中的內容用直線或曲線概括成抽象的幾何圖形,去除畫面中瑣碎多余的線條和造型,保留圖片代表性和經典部分,然后將這些幾何圖形按照原有形式進行組合,由于通過主觀概括和抽象表現手法,畫面元素組合后效果具有和諧與幾何理性美。在重構練習部分,是將打散的抽象圖形進行重構的訓練。將解析后的抽象圖形進行解構分析,然后自由組合,將畫面中的經典部分放大或置于畫面中心位置,打破原有照片輪廓束縛,重新構建新的畫面秩序,完成具象形態向抽象創意形態的轉化。在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跳出傳統的觀看方式與表現手法,重新建構新的畫面秩序,著重訓練學生的抽象圖形聯想能力和構成框架的打散與重組能力(見圖1、2)。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教師作為傳授知識與經驗的引導者,對于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選擇,不僅影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影響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程度。在色彩構成教學中,強調探究式學習和感性體驗,對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促進作用。
色彩構成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索色彩組合后未知與可能,它是一門認識性課程和認知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景,強調學生的親身實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索知識的興趣4。例如,在色彩推移構成訓練中,通過觀察自然物像的客觀色彩,將色彩構成原理法則與自然色彩聯系在一起,探究色彩推移產生秩序與調和的原因。在練習前要求學生收集具有色彩推移現象的照片,并將其分類為明度、色相、純度特征的推移,再按照不同類別進行色彩推移訓練,每個練習都要求有總結說明。學生在分析、整理、歸類的過程中,體會、領悟自然中的空間秩序、有機生命體的生長秩序、光照強度的變化規律都能通過色彩推移的表象被外化2。從練習后總結看,通過對色彩推移訓練,學生在觀察、表現中發現色彩推移不但能表現出閃爍感、和諧感的畫面效果,還可以表現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比如,事物的發展變化、人物情緒變化等等可以用色彩推移的節奏、秩序來呈現。通過觀察、體驗自然色彩,學生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理論知識具有概括性強、抽象度高的特點。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影響后期色彩訓練。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存在表面性,對色彩原理和色彩規律的本質認識不到位。所以,教師必須要重視色彩理論學習前提下,設置感性體驗,創造色彩理論知識的實驗案例,通過實踐驗證理論知識,加深記憶與理解,從而達到真正掌握理論知識的目的。
色彩的三原色理論是通過科學驗證總結得出的,它是色彩理論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對于三原色理論一般只做講授解釋、闡明規律,不注重實踐驗證,而且很多教材也對三原色理論簡單闡述,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不到位,似是而非,僅停留在理論概念上,在后期不能運用三原色理論解決色彩實踐中存在問題。因此,在學習色彩三原色理論時,以實驗課題形式讓學生在實踐驗證三原色知識。在課題中,要求學生把色料三原色和光色三原色以不同方式呈現。色料三原色表現包括水粉顏料和噴墨打印兩種方式,表現色彩要純正;光色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如電腦設計軟件Photoshop完成調色,用投影儀進行展示,并要求對三種表現進行總結說明。在實踐中,學生對色料三原色理論產生了懷疑和質問,并發現水粉顏料色彩和噴墨打印色彩存在很大純度差異;發現光的三原色色彩混合后更加明亮與色料混合后效果。為解答這些疑慮和問題,教師及時分析總結,學生認識到光色與色料的色彩表現范圍存在差異,光色表現域更廣;認識到水粉顏料中含有大量的雜質,無法表現純正的三原色色彩,調配時必須有黑色或白色的參與才能達到預想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感性體驗,親身經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有了質的飛躍。
色彩構成教學中,傳統教學采用課堂講授理論之后,學生以手繪形式完成作業,這種方式的優點,鍛煉了學生的手繪表現技能和對顏料(如水粉、丙烯顏料)等介質的熟練掌握。但是,色彩構成教學目的不是對顏料、手繪技法的掌握,而是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認識、審美、整合和表現的創新能力5。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在繪畫、設計領略的介入,色彩表達介質從傳統的顏料變革為數字化的表現,設計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盡情發揮色彩預想,大大提升了設計效果與工作效率。而傳統的色彩構成以手繪方式表現色彩,延長了課程實驗課時,學生的更多時間和精力要投入在色彩表現技巧和追求畫面精細美觀上,忽略了對色彩表現的思維拓展和創新的訓練。而且,數字光色表現色彩范圍與數量要比顏料更廣、更多,顏料調配色彩時通常最多只能用到幾十種顏料,調色后的色彩飽和度低。數字化RGB色彩模式能表現1600多萬種顏色,色彩飽和度高,而且電腦設計軟件調色功能快速、便捷等優勢為色彩設計與實驗創新提供巨大的空間。比如Photoshop、CorelDraw等圖像與圖形設計軟件,學生可以不斷試驗色彩原理、方法,調配和提取顏色,體會色彩的明度、純度、色相之間變化等,探索創造美色彩關系。例如,在色彩的明度、色相、純度推移訓練中,使用數字化工具能快速完成各種構圖形式的色彩推移方案,如平行、放射構圖等的繪制,需要制作一個形狀,通過復制、粘貼命令快速完成填色、構圖等重復工作,在規定課時內能完成幾十種不同色彩設計方案,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思考、創新方面,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色彩設計的積極性。教學重點由傳統的手繪表現轉變為思維訓練、觀察、解決問題和創造能力的上,這是傳統教學手繪制作望塵莫及的。
新時代催生新使命,新矛盾提出新要求。色彩構成課程教學,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思路與方法,更新觀念,解決課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弊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將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研究、探索、體驗為主的互動教學新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獲得全面完整的色彩知識和自如駕馭色彩、運用色彩的能力。
注釋:
1.張艷紅.色彩構成教學與實踐研究[J].藝術研究,2010,(01):116-117.
2.陳灝.基于體驗式教學的色彩構成教學改革探索[J].裝飾,2016,(03):132-133.
3.陳薪宇.色彩構成課程要求及其實踐路徑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5,17(03):68-71.
4.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1.
5.盛鍵.從表達色彩介質的轉變反思色彩構成教學改革[J].發展,2008,(02):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