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維 (黃山學院 245000)
作為擁有五十六個民族和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不僅發展出了繁榮昌盛的多民族地方文化格局,更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本土音樂文化體系。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高等院校以西方音樂為核心的音樂藝術教學形成固定模式,不僅造成高校音樂教學本土和外來音樂比例失衡,更使越來越多高校學生甚至教師都對本土音樂文化知識甚少。顯然,這與“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國家戰略有所背離,亟待探索出本土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路徑,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作為培養高等教育專業人才的專業場所,高校本質職能之一就是傳承和弘揚悠久的中華文化。然而多年來各級各類學院、院校以西方音樂為核心、主體的教學模式卻讓本土音樂教育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不僅日漸碎片化、邊緣化發展,更在不少學校、院校中逐漸湮滅。
曾有粗略統計顯示,在進入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中,能夠相對準確地回憶和歌唱自己本民族歌曲的學生比例不斷減少。比如廣西曾對約兩千名少數民族學生展開調研,發現苗、侗、瑤、壯族學生能唱家鄉歌的數量占被調查總量之比僅為30%、25%、5%、3%左右。顯然,新生代大學生正在快速遺忘本土音樂藝術文化,這對高校履行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藝術文化的本質使命顯然十分不利。
可見,加強高校音樂教學中本土音樂文化的引入已迫在眉睫,亟待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條卓有成效的優化創新之路。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歷來在世界民族文化藝術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支柱地位,亦被其他各國、各區域文化稱頌為“歌舞故鄉”、“音樂文化活化石”。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給予了中國各地本土音樂以持續不斷的豐富與拓展,如同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藝術寶庫,是對任何種類的音樂藝術教育形式都有巨大促進與支撐作用的活水之源。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越來越強調素質教育的新時期里,燦若繁星的本土音樂對豐富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培養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更具有無與倫比的推動力,是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美育因素,也是實現高校藝術教育與時俱進、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的必由之路。
就目前高校音樂教學課程設置來看,西方音樂占比過重的情況十分突出,這就需要在引入本土音樂文化參與教學時,合理調整課程設置,保持本土和外來音樂的均衡教學。
比如可以將西方音樂教程從壓倒多數逐漸調整為4:1、3:2、1:1的均衡配置。另,可以根據不同區域民族文化藝術本土資源特點新增從理論到實踐的各類音樂教學課程。比如在云南省昆明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與當地各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相關的《音樂概述》、《音樂學概論》、《民族器樂》、《民族聲樂演唱》、《民族音樂舞蹈》等就已成為該校音樂教學的核心課程,并已與傳統的西方音樂教學不相伯仲,成為本土音樂文化引進高校音樂教學的良好示范。
除了適時修改音樂教學課程設置外,多種教學形式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是高校引入本土音樂文化參與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的生活勞作過程中,且歌且舞就是最為常見和普遍的形式。因此,音樂與舞蹈歷來是從不分家的藝術伴生形式的典型代表。故,高校音樂教學引入本土音樂文化也可以充分采取歌舞相合的形式,以更加豐富多彩有藝術種類提升學生積極參與本土音樂藝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比如在云南省怒江州,當地教育部門與州歌舞團聯手,選取了白族、彝族、怒族、傈傈族、普米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歌舞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音樂旋律、節奏和舞蹈動作,通過適當簡化和現代化創新改編后,形成了八套既各具個性又有鮮明云南少數民族特色的集體舞蹈。這八套載歌載舞的集體舞蹈一經進入當地學校試推廣,就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無論是作為課間操還是藝術課程教學,八套集體舞蹈都兼具了云南民族音樂教育和舞蹈藝術實踐的多重作用,成為宣傳推廣云南本土音樂藝術文化極為得力的推動工具之一。包括大中小學校在內,各年齡層的學生都對這八套集體舞蹈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對學習和傳承本土音樂藝術更為積極和主動。
音樂作為美育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需要經由足夠時間的積淀才能逐漸實現審美內化的教育目標,這是短短幾十分鐘課堂教學很難取得的效果。因此,走生活化道路,延伸課堂教學的外延必不可少。
比如上面提到的昆明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創編的若干本土音樂藝術教材就是師生們經過每年定期四周的外出藝術采風活動逐漸累積匯總而成。藝術源于生活,本土音樂文化同樣深深根植于最廣大基層人民群眾中間,是非物質文化的代表,離不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本源。
因此,對高校音樂教學來說,引入本土音樂文化更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從課堂的有限進入民間的無限,到更為廣闊的鄉土藝術環境之中,通過聆聽、采集、模仿、創編等一系列優化創新過程,最終成為高校音樂教學的核心與支柱。
高校音樂教學引入本土音樂文化如同在無盡寶藏中挖掘,既是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又是在弘揚和傳承悠久的中華文明。因此,高校音樂教學當著力平衡本土與外來音樂的教學比重,綜合運用多種音樂教育方法,同時秉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發展戰略,走生活化道路,“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這既是高校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立足本土、優化創新藝術教育模式、實現新時期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姜麗靜.地方課程開發:誤讀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16(02):11-12.
[2]張愛琴.解讀“鄉土教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0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