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影響,就是走出“教化”和“訓練”的誤區,在經驗、對話、體驗中生成和建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激發和喚醒。
小學六年是孩子們學校教育的起步階段,無論是從基礎性的角度,還是從關鍵性的角度來看,都是終身發展的關鍵時期。這需要我們站在學生終身發展需求的立場來思考和定位學校的辦學,致力于“六年影響一生”,致力于通過價值取向、學校文化、課程三個維度,讓孩子受到持續的、積極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全方位的、系統的、深刻的。
教育需要鮮明的價值取向,需要摒棄功利,心平氣和,需要站在孩子的成長角度來考量所有的辦學問題。只有當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長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信念追求,甚至共同的行動指南時,我們才有足夠的勇氣和定力去面對各種紛繁的干擾和功利的沖擊,才有足夠的理性和強大去回應,去堅守,去引領而非迎合。
孩子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學校文化對孩子們有著潤物無聲的影響。“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彰顯素質教育全體全面全過程育人特質,也寓意著在德育為先、德行第一的前提下,每個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都能在最好的方面做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觀念、教育技術、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系統優化。
課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要素,課程狀態決定了老師和孩子在校園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新時代新常態新要求,呼喚我們深化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孩子們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更加多元的跨班級跨年級跨界的選修課程和專題活動課程,搭建更豐富的自我展示和發展的平臺。呼喚我們摒棄方便管理的思維方式,少一些大一統的活動安排,少一些整齊劃一的課程設置,少一些管控型的作息時間,而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多一些自由選擇計劃的環節,多一些演講、辯論、親近自然、運動、閱讀甚至發呆的時機,讓孩子們在綜合性、選擇性、深度參與的課程中,在自在放松的校園生活中,從他律走向自律,從靜態、單一的被動接受到自在放松、主動參與、深度實踐、大膽創新的新狀態。呼喚我們教育工作者有更強烈的課程研發意識,從教材是我們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們的教材,打理好自己,帶著自己的世界和孩子們的世界美好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