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千燈淞南幼兒園 嚴夏倩
(1)課程設計傾向于高結構化教學設計
從他們的教學計劃的目標可以看出,所有的目標都是預設的,沒有生成性,所以可想而知,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目標,對課堂的掌控應該是很強的。這樣以教師為中心的高結構授課模式,必然影響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發展。
(2)程內容選擇無序且缺乏滲透
案例:民辦幼兒園A
教師:“我們來著小船好不好”幼兒:“好”(齊聲)
教師:“拿出一張正方形的彩紙,首先把紙對折,然后再對折,在對折,然后把兩邊打開,把兩邊塞在下邊,再把兩個角打開。這樣小船做好了。看懂沒?”
幼兒產生質疑。
教師:那我再說一遍,于是教師進行第二次示范講述。
教師發放彩紙,發現少了四張,于是將其他桌的幾名孩子(上課不聽話)彩紙征用了并發給了少彩紙的孩子。
教師:“折好的小朋友可以在小船上畫畫。”
……
分析:這個折小船的教學活動,不僅場面混亂,教學的內容也很混亂。折紙過程最好是教師示范折一步,幼兒跟著折一步。教師一下子示范完再讓小朋友動手也許是為了趕進度,或者是是對中班小朋友能力的高估。
(1)進行高結構化教學,忽視幼兒自主性
案例:(B幼兒園)折千紙鶴
在中班一堂折千紙鶴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叫小斌的男孩子,他在看了老師的示范后折出了和老師不一樣的紙鶴,我夸他折的漂亮。于是他高興地拿著自己的紙鶴給正在教其他小朋友折紙鶴的老師看。老師看了看說:“你做的不對,和老師不一樣。回去重做吧。”,小斌很失望的回到座位,把折好的紙鶴拆了,重新再做。
分析:其實小斌做的紙鶴并不漂亮,但是也是可以看出鳥的基本形態。我想一定是小斌按照自己的想法折的。可惜小斌主動探索,創造的自信心就被他們的老師給無情的破壞了。
(2)手工活動實施缺乏持久性
案例:民辦幼兒園B,教師指導幼兒認真的進行手工活動,對幼兒的疑問也有求必應。一切都是那樣合乎常理。但是突然教師發現時間來不及了馬上要進行午餐了,就叫幼兒馬上收好,停止手工活動。有些幼兒不愿放棄說:“老師我還沒折好呢?”教師就要求沒做好的幼兒把手工放在抽屜里,等中午休息是做。吃完飯了,有些幼兒已經忘記手工,可還記得的幼兒問教師要不要做時,教師說:“不要了,我們看會書那就睡覺吧,明天再做。”可是到了明天也沒有繼續進行沒有完成的手工。
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手工活動缺乏持久性,在沒有結束時就結束,也沒在其他活動中進行延伸。
(3)手工活動結束缺少評價
從研究者隨機觀摩的手工活動看,多數幼兒教師對手工課的教育組織都沒有很好的結尾。手工活動設計中沒有評價,即使有評價也存在評價不到位現象。不知道手工活動具體指向幼兒發展的某些方面,也不知道手工活動該“評價什么”及“如何評價”
(1)營造良好園內環境,獲得更多支持
良好的環境包括幼兒園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一方面,幼兒園應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創設適合本園特色的物質環境:采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民主商議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
(2)有針對性對任職教師進行專業培訓
根據教師自身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是一種很好的解決問題方式。改變一些民辦幼兒園教師隨意性的教學態度,以專業的眼光看待幼兒手工課程的學習。幼兒教師可以一起分享自己的學習與收。我想這不僅是對民幼兒園教師,也是對在民辦幼兒園就讀的孩子們發展有利。
(1)選擇來自自然與生活的豐富多樣性材料
國外許多優秀的幼兒園,他們豐富的手工材料大都取自自然,運用自然自的材料并加上幼兒們的想象與創實踐操作,雖沒有精美的藝術成品,但幼兒獲得成長是很大的。
(2)創設開放性,新形態的手工環境
首先,讓環境做第三位教師。幼兒對環境有擁有的權利,學校的建筑結構,空間的配置,材料的豐富多樣性,以及儲備許多吸引幼兒探索的物品與設備,都經過精心挑選和擺放,已傳達溝通的意圖,激發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物之間的交流與互動[1]
其次,經過細致規劃和設計的空間及幼兒園周圍的空間都加以利用。
(3)探究多樣化的手工課程活動實施途徑
專門的有組織的幼兒手工活動教學即傳統意義上的“手工課”,是歷來受到教師們重視的活動形式,但是教學形式上偏重集體教學,從而使教學成為單向、封閉、教師完全支配的活動,不利于幼兒各種能力的及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性的培養。此外,這種實施途徑還會是活動內容的整合性、豐富性,可選擇性、層次性等明顯不足。因此我們可以將此種活動方式與另外兩種途徑即手工活動滲透一日生活環節和手工活動同其他領域教學有機結合。
【1】楊巍.幼兒園大班手工教學研究——價值探析與現狀考察【D】.北京師范大學,2002
【2】朱家雄.學前美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朱家雄.幼兒園課程(第二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侯娟珍.幼兒園手工實施現狀及其改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