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華中學 賀冬黎
目前,關于《荷塘月色》的講解大都采用的都是環形結構,如下圖:

但在這個環形結構中,沒有關于“動”的因素,只是提到“得靜”后就直接“出靜”了,“得靜”對應的地點是“荷塘”,“出靜”對應的時刻是“進門”,忽略了“回憶江南采蓮”這個環節。而在平時教課中,大部分老師基本上都是按照“1-3”“4-6”“7-10”給文章段落進行分層,這種分層也模糊了“回憶江南采蓮”這個片段的分析。
錢理群先生在《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說道:“既神往于個人的自由世界,又為此感到不安與自譴,這內在矛盾構成了朱自清內心“不平靜”的另一個側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為“荷塘月色”與“江南采蓮圖”兩幅畫圖,在“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相互顛覆中,寫盡了這一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內心矛盾與沖突?!?/p>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出,如果說“冷”與“熱”、“靜”與“動”形成了強烈對比、相互顛覆的效果并且外化為“荷塘月色”和“江南采蓮圖”的話,那么“荷塘月色”對應著的是“冷”“靜”,“江南采蓮圖”對應著的是“熱”“動”。這一段雖然有錢先生獨特的見解,但是很容易給人造成誤解,也給授課帶來一定的困擾。
如果我們按照錢先生的理解,“回憶江南采蓮”這個片段屬“動”,那么此刻就已經“不靜”,從此刻開始,就應該“出靜”,因此環形結構上的“出靜”和“進門”便不對稱。如果我們認為“出靜”的確是“進門”那一刻開始的,那么就不能承認“回憶江南采蓮”屬于“動”。這個地方就出現了一點小漏洞。
針對以上的疑慮,我認為應該仔細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文章4-6段和7段如何銜接?
2.回憶采蓮算不算跑題?
3.作者有沒有“靜”過?
4.作者的“不靜”終止于何處?
要回答這幾個問題,還是要從4-6這幾段景物描寫開始分析。一般來講,大家都把這三段描寫看成了對“靜”的描寫,而作者恰好在荷塘此時得到了“靜”。然而,在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作者仿佛并不是“靜”得那么徹底。
最明顯的是第6段,雖然其中所描寫的景象依舊是“靜”的,但是從景物上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情緒并不“靜”?!斑@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給人帶來一種沉重感,“樹色一例是陰陰的”是一種陰郁感,“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是一種遙緲感,“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是一種困頓感,面對用來襯出寂靜的蛙聲和蟬聲,作者說“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直接透露出一種寂寞感。
我講課時經常給學生說一句話:“情感固然能控制文字,但文字往往出賣情感?!彪m然作者還在有意識地寫“靜”,但是在文字上已經將作者潛意識中的“不靜”透露出來了,以上所述的那種沉重、陰郁、遙緲、困頓和寂寞,其實是作者重重心事的外顯。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從4段的“靜”到6段的“不靜”,意味著在“荷塘”并沒有完全得到“靜”,這是為什么呢?
事實是,對此文的很多分析將環境的“靜”和心情的“靜”混為一談。環境的性質是“寧靜”,而作者的心情是“平靜”,作者心情“不平靜”時,想要去“寧靜”的荷塘去獲得心靈的“平靜”,只不過結果我們已經分析出來,他并沒有從始至終都從“寧靜”的景象中使得自己“平靜”。
所以,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作者的目的是追求“平靜”,而“寧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那么,作者完全可以去包括“熱鬧”在內的其他性質的事物上去尋求“平靜”?;谶@個假設,我們首先需要思考:作者接不接受熱鬧的事物?
事實上,作者在接下來的第7段中回憶的就是熱鬧的采蓮場面。而從前文第3段中作者也表達了“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的感受。也就是說,作者可以接受甚至是喜歡“熱鬧”的事物。
可是,“熱鬧”的事物有很多,為什么一定要想起采蓮的“熱鬧”場面?這是與第6段的銜接有關系的。當作者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時,發出了一句議論“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在這種寂寞感的驅使下,作者很自然地就將注意力轉移到“熱鬧”上了。而作者想到“采蓮”的場景,是因為從眼前的“荷”生發的,由“荷”而“蓮”,寄托自己情思的素材是一致的。
然而,“熱鬧”的出現不是純粹為了“熱鬧”,而是為了幫助作者獲得“平靜”,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把隱藏“熱鬧”下面可以使得作者“平靜”的緣由尋找出來。
要想找到答案,還得去第3自然段去尋找。這個以議論為主的段落是理解作者情感內涵的關鍵。在這段中,作者清楚地說到了:“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彼?,“自由”才是作者想要獲得的要素。只有在一種“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的狀態下,作者才可以獲得一種自由感,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回到第6段,我們看到了作者對采蓮的事情的評價是:“這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倍帮L流”二字在課文下的注釋為:“年輕男女不拘禮法地表露自己的愛情。”這個注釋中的“不拘禮法”與梁元帝《采蓮賦》所描述的景象是幾無二致的。在這個場面中,人們歡笑嬉戲、恣意喧鬧,充分地顯現出享受自然、美好和生命樂趣的自由感。這種自由感與作者的心意不謀而合,使作者在回憶中獲得了暫時的“平靜”。
綜上所述,作者筆下對采蓮的回憶不算跑題,這個片段是作者想要獲得內心“平靜”的另一條途徑。在同一情感內核的引領下,4-6段與第7段的銜接很自然,一點也不“忽然”。作者純粹的“靜”于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和“回憶江南采蓮”兩個片段中獲得。兩個片段之外大多有心緒不寧之處,直到文末作者從徹底“回憶江南采蓮”中跳出,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