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長興島經濟區新港小學 葛小蕾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戰了教師的“一言堂”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團體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能力。在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討論并沒有深入到問題的實質。那么在生本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小組合作更有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小組合作學習使生本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同時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了困難,很容易使課堂教學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并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
(1)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應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小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2)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合作學習既要發揮個人的作用,更要發揮集體的作用。要使這兩個作用相輔相成,教師必須特別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積極參與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善于肯定別人優點,也敢于質疑的習慣和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同時,教師也應平等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并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及時地進行鼓勵、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3)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沒有一定的時間,合作學習將會流于形式。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都得到發揮。
如果說組織工作是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那么科學評價可以稱得上合作學習成功發展的關鍵。
(1)重視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小組中個人的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
(2)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1.選好一個合作的主題。一般來說,簡單的知識技能教學任務無須小組合作學習。那些要求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能夠形成“認知沖突”的學習任務適合合作學習。如:探索性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做出某種有價值的預測發現。拓展性的訓練題:要求學生多方面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思路。比較性的分析題:要求學生對多種答案進行比較、分析從中選擇最佳的。多步驟的操作題:設計比較復雜,學生個人難以完成,需要分工協作。
2.明確活動要求。要明確提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要求,評判標準,大致時間,討論后匯報交流的方式等。
3.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性格特點、是否善于表達等因素的差異進行搭配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人數以4~6人為宜,設有組長、記錄員、維紀員等,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如維紀員負責控制小組噪音,維持小組紀律等。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可以是組間男女生的互換或流動,也可以是組間某些角色的互換或輪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3】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山東教育(中學刊),2005
【4】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新校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