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茂武
現在孩子的生活狀態真可謂甜蜜,隔代老人的溺愛和年輕父母的寵愛,讓很多孩子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現在,能夠做到日常生活自理的中小學生不足半數,而喜歡勞動、經常做家務的孩子還不到兩成。中小學生自理能力的缺失與勞動意識的淡薄令人堪憂。這種現象,反映的正是當今教育的短板——嚴重缺失的勞動教育。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出現了一些學生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問題出在哪里?我們應該怎么做?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來厘清這個問題。
勞動教育缺失根源 首先,家長不重視學生勞動教育。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中,從小被溺愛,缺乏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其次,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與實踐活動的開展難以真正落實。學生在校勞動中的安全問題使學校在勞動課程的開展上畏首畏尾,學校對勞動課程開展的要求不夠嚴格,勞動課程無條件為文化課讓步。還有,教師的勞動教育觀念有失偏頗,將知識學習與勞動教育看成是對立的存在,認為學生勞動占用了時間,學習時間少了,學業成績就會下降。
勞動教育必須回歸 習總書記在2015年 “五一”國際勞動節慶祝大會上特別指出:以勞動托起中國夢。勞動教育的意義還在于,一是在勞動創造中追求幸福感。勞動教育是教會青少年以勞動獲取幸福生活、以智慧創造生活的人生核心素養培育活動。馬卡連柯曾指出,“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文化幸福的基礎”。二是勞動教育是實踐型教育,提倡“做中學”和“學中做”,手腦并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行合一。“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溢美、以勞促創新”,是勞動教育長期實踐所形成的中國特點。
勞動教育實施策略 首先,學校的勞動課程,不僅要體現在課程表中,還要給予量化的評價,使勞動課真正得以落實開展。同時,也要將學生的勞動成果納入學生評價體系,以起到激勵作用。第二,提高教師對勞動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第三,鼓勵家務勞動,教育學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幫著做,弘揚優良家風,參與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第四,要密切家校聯系,轉變家長對孩子參與勞動的觀念,使他們懂得勞動在孩子學習、生活和未來長遠發展中的積極意義和作用,讓家長成為孩子家務勞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形成勞動教育合力。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讓人類從遠古野蠻時代走向了現代文明、走向富足。雷鋒曾在日記中寫道:“世界上最光榮的事是勞動,世界上最體面的人是勞動者。”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兼備的優秀人才,就必須教育自己和孩子都要熱愛勞動。“以勞動托起中國夢”,使命應然,勞動教育的價值作用和發展規律不可違,需要我們在教育實踐中落細、落小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