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基礎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本質在于對學生情感意識和情感審美的培養,即“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設藝術情境和道德品質感知情境,設計趣味游戲,帶孩子參與實踐活動,從感性出發,激發學生強烈而濃郁的情感交流、情感互動和情感升華,從而使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逐漸提高,核心素養得以全面發展。
創設音樂教學情境,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其音樂審美注意,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審美渴望。教師依據音樂審美教育的目標和學生心理特征,自覺地運用審美因素,按照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創設音樂審美情境,是音樂教學得以成功和品德教育逐步滲透的基本保證。師生在特定的音樂審美情境中和觸景生情的情感共鳴中,能獲得高尚的審美體驗,陶情養性,真正實現音樂本身“宜人、感人、化人”的審美效應。
在音樂教學中,師生常被抽象的音樂知識和單調的技能訓練所困擾,學生往往因此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音樂的逆反心理。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簡言之:愉悅性就是要變單調為豐富多彩,變刻板為生動活潑,變機械為愉快靈活。音樂教學方法的愉悅性,不僅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能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使“要他唱”變為“他要唱”,使“唱得多”變為“唱得好”,使“苦學”變為“樂學”,真正體現出“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道理。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感傾向場,以各種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使他們自覺地、主動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和音樂學習。
音樂活動只有富于趣味性,學生參與活動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經多次實踐,我發現融音樂性、趣味性、認知性為一體的活動,能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還能達到愉悅精神、化育高尚品格的理想效果。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斷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飽滿的情感中進入審美圣境。音樂審美活動,是從感知審美對象開始的,在審美感知中,必須帶有情感因素。例如,《窗花舞》中對白毛女的描繪,首先是對情景的感知,情由景生,這里的情是白毛女真摯情感的表露。而作品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只有借助想象,才能使感知的內容遠遠超過《窗花舞》所外顯的東西。情景交融,才能更生動地體現情感在音樂審美中起的動力和中介作用。
音樂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音樂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激發其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表現和創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運用一切美的教學手段來喚起學生的美感,使他們在輕松、活潑的音樂氣氛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總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探索,深入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不斷激發起學生強烈而濃郁的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以達到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逐漸提高和學生核心素養逐漸養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