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0歲的澳洲華裔男孩兒放暑假了,為了強化中文學習而來到我校。他的學習時間只有短短一個月,然而期末時,他的語文和數(shù)學竟然得了雙百分。老師們都十分感嘆,他一個月就學完了其他孩子一學期的內(nèi)容,成績還如此優(yōu)異。那么這個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呢?
班主任老師告訴我,他在澳洲上四年級,來我校上三年級,所以數(shù)學上問題不是很大,語文的差距就比較大了。但是這個孩子有很強烈的學習愿望,而且也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課堂上,不會寫的生字、古詩等,他都會及時標注出來,課下會寫后主動找老師再聽寫,直到全部會寫。期末考試前老師讓做的復習卷,他每張都要求自己弄會弄懂,不停地跑去老師辦公室求教,老師們都非常喜歡他。我還和孩子的父母進行了視頻通話,了解了他在澳洲的一些學習情況。
讓我們來看看他在墨爾本是怎樣進行閱讀的。學校的圖書館、教室的圖書角中都有很多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書籍。老師會在每本書封底的左邊貼上“2.0、2.5、3.0”等數(shù)字,孩子們讀完這本書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在書封底的右邊也會有“5.0、4.2”等數(shù)字,5.0代表的是適合五年級零個月的孩子讀,4.2代表的是適合四年級兩個月的孩子讀,孩子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來讀。老師每周都會要求孩子們讀夠一定積分的書。閱讀能力強、單詞掌握好的孩子可以選擇高于自己年級的、積分相對高的書讀,水平差一點的孩子就可以選擇低于自己年級、積分較低的書來讀,多讀幾本也可以達到老師的要求。這樣讀書就不會出現(xiàn)“吃不飽”和“吃不了”的情況了。
在數(shù)學教學中,老師會把全年級的孩子按照各自的水平分組,上課沒有統(tǒng)一教材,教師根據(jù)每個小組孩子的水平,組織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們?nèi)W習。學完以后,孩子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在電腦上找相應的練習題做,每套題都有一定的積分。電腦會自動根據(jù)學生做題的速度和正確率給出一個分數(shù)。第一次做得不好,可以再做,做完又會有一個積分,每次積分都可以累加。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電腦會自動允許你做更難、積分更高的題。在澳大利亞沒有考試,平時沒有,期末也沒有,學生只是學就好,“學了就學了”。
如此,老師總是能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孩子們總能體會到學習是件很快樂的事,不斷會有驚喜出現(xiàn)。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怎會沒有積極性?在澳洲,老師給孩子們布置的作業(yè)也常常是有趣的,是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教師總是引導孩子們?nèi)ニ伎肌⑷L試。那些在我們看來小學生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通過努力最終還是完成了,他們的學習、探索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再來看看我們的教學和作業(yè)吧。課堂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由老師統(tǒng)一安排,學得快的孩子等一等,學得慢的孩子加把勁,勉強保證教學進度。這樣的課堂,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消失殆盡。而作業(yè)方面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拿語文來說,抄抄寫寫的作業(yè)最受家長認可,而一些課外閱讀作業(yè)和觀察思考類的作業(yè),就會被學生和家長忽視掉。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意識、探究能力又怎能得以培養(yǎng)?
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曾經(jīng)說過:“為了保證教育工作的成績,我十分注意發(fā)展兒童的積極性、首創(chuàng)精神和獨立活動能力。”為了培養(yǎng)出能適應未來國際競爭的人才,學校、教師和家長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內(nèi)容,讓孩子們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獲取他們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感受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