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曰:脈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盛候,而大實有羸狀,差之毫厘,疑似之間,便有生死禍福之異,此古今所病也。病不可不謁醫,而醫之明脈者,天下蓋一二數。騏驥不時有,天下未嘗徒行;和扁不出世,病者終不徒死,亦用其長而護其短耳!
士人多秘所患以求診,以驗醫之能否。醫不可以人試藥,如何病者乃以身試醫耶?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虛實寒熱于疑似之間。醫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則巧飾遂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則曰是固難治也。此世之通患而莫能悟者。
吾生平求醫,蓋以平時默驗其工拙。至于有病而求療,以盡告其所患而求診,使醫了然知患之所生也。故雖中醫,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養生三要·病家須知》)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說:脈象很難診察明白,古今都感到很棘手的。極度虛損的病卻有脈象盛大的癥候,脈象大實卻有羸弱的癥狀,相差不過毫厘之微,相似之中又有疑義,便有生死禍福的巨大差異。這是古今都感到很傷腦筋的。有病不可不請醫生診治,而醫生中很明白脈象脈理的,天下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二而已。騏驥一類的千里馬不是經常有的,天下的人并非因此而全都徒步行走;扁鵲與醫和之類的名醫不出現,病人終究不會徒然死去,一般醫生也能利用其長處而避開其短處呢!
人們大多喜歡隱蔽自己的病情而前往求診,以此來驗證醫生的能力大小與水平高低。醫生不可拿病人來試藥,病人為什么要拿自己的身體來考驗醫生呢?使醫生在渺渺茫茫之中去摸索,在虛實寒熱之間去辨別疑與似,醫生不幸造成誤治,終究不肯承認是自己的過失,就會花言巧語地文過飾非,以求保全其名聲;至于病人垂危乃至死亡,就說這個病本來是很難救治的。這是世上共同的弊病,而人們沒有誰能領悟到這一點。
袁開昌在此抄錄了北宋文學家蘇軾關于求醫治病的一篇論述,其中也摻入了袁氏本人的見解。蘇軾認為,醫術很難精通,脈理脈象也很難準確掌握,即使依據望、聞、問、切四診加以參合,尚且還有差失,如果單純依靠摸脈來診斷病情,更是無法避免誤診。蘇軾在此介紹了自己求醫治病的切身體會,認為患者求治,一定要將病因病情與患病經過全部告知醫生,絕不可隱瞞病情,只讓醫生摸脈來驗其水平高低優劣。如果那樣做,就會給醫生診病造成極大的困難,甚或導致誤治。一旦出了問題,醫生必定文過飾非,就算名聲受到一定影響也無所謂,而最終吃虧的是病人自己。用自己的身體去測試醫生技術水平的高低,絕非明智之舉,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根本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