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婷婷
(淮陰興福村鎮銀行,江蘇 淮安 223300)
我國村鎮銀行試點工作雖然早在2006年就已經啟動,并經過十余年來的發展推廣至全國各地,但在實際經營管理中,信貸業務仍然存在著很多風險因素,而這也給村鎮銀行信貸業務的進一步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因此,對于村鎮銀行信貸業務風險管理措施的研究在現階段是非常必要的。
村鎮銀行是主要針對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服務、提供金融支持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其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得到了國家的有力扶持與引導,但在對村鎮銀行的實際管理上,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卻往往存在這著一定的誤區。一方面,村鎮銀行雖然屬于市場經濟下的金融主體,但其主要目的卻是為農村經濟發展以及三農政策而服務的,如果缺乏政府的有利支持,信貸業務就很難有效展開。然而在實際上,很多地方政府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仍然將村鎮銀行與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混為一談,也并未在財政、稅費等方面對村鎮銀行給予針對性的扶持與引導,從而給村鎮銀行的信貸業務帶來了很大的風險[1]。而在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很多地方產業的都出現了大量的資金需求,為解決這方面的資金問題,部分地方政府對村鎮銀行的信貸業務進行了過度干預,使得村鎮銀行的信貸資金全部集中在某些地方重點產業或企業上,這帶來的信貸風險同樣是比較大的。
信用問題一直是導致村鎮銀行信貸業務風險的關鍵性因素,對于村鎮銀行來說,由于其面對的信貸業務客戶主要為村鎮企業或當地農戶,因此在開展信貸業務時所面對的風險也是有所不同的。與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客戶相比,村鎮企業與農戶的資金需求較小,因而信貸業務往往會呈現出貸款金額小、客戶數量多的特點;同時為降低貸款難度、扶持農村經濟,村鎮銀行一般會堅持無抵押、少手續的原則來為農戶辦理貸款業務,這些都給客戶信息的收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在客戶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信貸業務所面臨的信用風險自然也就大大增加。此外,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普遍較差,不僅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統,很多農戶的信用意識也比較差,針對農村人口的詐騙案件更是頻繁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村鎮銀行的信用風險。
村鎮銀行主要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以及境內自然人出資,因而村鎮銀行的資金投向往往受到出資人的控制,而相比于村鎮企業與農戶,城市地區各產業客戶的資產規模更大、資金需求更高,顯然會給村鎮銀行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因而為獲取更高的利潤,村鎮銀行信貸業務的資金流向往往會在出資人的影響下偏離農戶與村鎮企業,這不僅違背了村鎮企業的核心目的,同時還使得村鎮銀行參與到了與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中來,在這樣的競爭下,村鎮企業所承擔的信貸風險是非常之大的[2]。此外,對城市大型企業的貸款雖然能夠獲取更大的利潤,但每項信貸業務的貸款金額也更大,因而一旦貸款出現償還問題,就會給村鎮銀行的資金運轉帶來極大的影響。
對于村鎮銀行來說,很多信貸業務風險還來源于銀行自身的內部問題。首先在人力資源方面,信貸業務主要是依靠完成信貸員完成,而信貸員的個人素質也會直接影響到信貸業務的質量與長期發展,與同類金融機構相比,村鎮銀行信貸員崗位的工作待遇與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發展空間也比較小,很難吸引到專業的高素質人才,而這也使得村鎮銀行信貸員隊伍的素質嚴重不足,信貸業務辦理出現問題的幾率大大增加。其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已經比較廣泛,但由于資金、技術、網絡等方面的限制,村鎮銀行目前的信息化建設仍是比較落后的,因而大多數信貸業務的辦理都需要依靠人工操作來完成,貸后監測、風險預警等工作也很難實現。
信貸員不僅是村鎮銀行信貸業務的執行者,同時也是信貸業務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因此,村鎮銀行要想實現有效的信貸業務風險管理,就必須要加強信貸員隊伍建設。從具體上來看,村鎮銀行一方面需要從人才引進方面入手,不僅要針對當前信貸員崗位的工作能力需求制定出明確、全面、科學的人才選聘標準,同時也要加大資金投入,提高信貸員的工作待遇,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規劃,從而使更多高素質、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加入到信貸員隊伍中來。另一方面則要強調針對在職信貸員的培訓教育活動從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與技能、法律知識以及實踐操作等多方面入手對信貸員展開專業化的培訓,并將培訓表現與工作考核相關聯,從而保證培訓教育的有效性[3]。同時,針對當前信貸崗位專業人才稀缺的實際狀況,還應建立完善的人才儲備機制,吸收更多缺乏經驗單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才作為儲備人才進行培養,從而為村鎮銀行信貸業務的開展提供持續性的人力資源支持。此外,為保證信貸員的工作積極性,村鎮銀行還應根據信貸員的工作表現與素質水平進行分級,并采取與之相對應的薪資待遇與職業發展通道,從而促使信貸員能夠主動進行自我提升。
針對當前村鎮銀行地信貸業務風險,對于信貸產品與信貸模式展開創新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措施。首先從信用角度來看,村鎮銀行可以實行聯保貸款模式,在保證完全自愿的前提下,由多個農戶或村鎮企業自由組建貸款小組,同一小組成員共同承擔貸款的償還責任,從而達到互相監督、互相支持的團隊效果,使信貸業務的資金安全性得到保證。同時,也需要對農戶信息進行大范圍的收集,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以貸款小組為單位的信用體系,從而有效降低道德風險[4]。其次,由于農戶與村鎮也的資產相對有限,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很容易喪失貸款償還能力,因此村鎮銀行的信貸業務也可以與農作物保險等相關保險相結合,從而將風險邠轉移。最后村鎮銀行還需要建立起政府、銀行密切合作的信貸模式,由政府為銀行提供法律、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從而借助政府的組織能力、信息掌控能力來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有效規避。
風險預警機制對于信貸風險的規避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而在信貸風險管理中,對于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是非常必要的。針對信貸業務的風險預警機制一般需要從貸前、貸中、貸后三方面入手,貸前階段村鎮銀行需要根據農戶與村鎮企業信息進行信用評級,同時在貸款審核及階段還要對客戶的資產情況、負債情況等個人信息進行考察,從而以此為基礎對該項信貸業務可能存在的風險展開分析與識別,并對實際的信貸風險隱患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如信貸風險較大,則應不予辦理信貸業務。而在貸中階段,需要對貸款的實際使用情況展開持續性的監控監控,從而明確貸款使用率、了解客戶還款意愿,從而保證信息對稱性,以便于及時發現用戶違約情況并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這樣一來,就能夠在客戶的貸款期間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有效控制。另外,村鎮銀行還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地區人口流動性較小的特點,對存在違約失信行為的低信用客戶進行定期公示與家庭調研,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戶與鄉鎮企業的誠信意識,另一方面也能夠避免壞賬、爛賬的發生,這些對于信貸業務風險的有效管理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信息時代下,信息系統對于銀行業務辦理、風險分析預測等各項工作的幫助是非常之大的,因此,對于銀行信貸業務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是勢在必行的。在這一過程中,村鎮銀行需要充分考慮到村鎮地區的實際情況,對設備運維、網絡情況等方面進行充分考慮,并對信息系統建設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保證信息系統能夠長期穩定運行。同時,也要將信息系統的操作列入到培訓內容與人才選聘標準中來,使信息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為風險預警、信用評估等多項工作的實現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受農業弱質性、農村產業規模較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階段村鎮銀行信貸業務存在的風險因素仍是比較復雜的,但只要能夠在信貸員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風險預警等多方面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村鎮銀行信貸風險就必然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