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賴以生存的基礎,它是確保高職院校培養優秀人才的有力保障,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具備一定的評價標準,其中教學質量監控成為關注的重點,有效的監控是高職院校穩定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本文著重研究高職院校在教學質量監控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如何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障水平,期望為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首先,從高職院校教師的構成上看,主要自己的專任教師和從校外聘請外聘教師,有的高職院校外聘教師所占比重過大,自有教師占比較少,導致師資隊伍不夠穩定,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外聘教師除了高職院校的教學任務,還承擔本校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一方面精力上跟不上,教學質量也就大打折扣,而且持續性不強,可能代課一個學期或一年就不在兼任,對以前工作沒有持續性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外聘教師在對待高職院校學生往往不能一視同仁對待,可能會打擊的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信心,影響學習積極性。
其次,教師的年齡結構不合理,呈現中間少兩頭多的結構,高職院校大部分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年青教師,對學生了解較少,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欠缺,對課堂的教學規律不熟悉,教學經驗較少,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老教師容易因循守舊,雖然經驗比起年輕教師來豐富,但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中青年教師是學校的骨干,但是所占比重過低,需要高職院校進一步完善師資結構。
一是專業設置上不能突出高職院校的特色。在初期發展時,照搬或者模仿本科院校的一些專業及辦學特點,但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卻出現了教學基礎設施、師資隊伍卻跟不上,偏離了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導致了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局面。二是一些民辦高職院校其主要特征還是以盈利為目標,為了節約成本,在專業設置時往往考慮比較多的是辦學成本,專門設置辦學成本較低的專業,脫離了市場的實際需求,這就會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是社會所需要的,也就談不上教學質量的提高。
經調研,高職院校在對教學質量的監控上,主要集中于課堂教學活動;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其他因素監控較少,比如學生課后的學習情況、教師課后的輔導情況、學校后勤服務等工作,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比較明顯的是高職院校對教師的監控比較單一,由于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教師隊伍不穩定,學校教學管理越嚴格可能導致本來就不穩定的隊伍更加松散,目前高職院校對教師的監控主要是通過學生打分、督導檢查等工作,監控的范圍較小,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很大的障礙。
教學管理隊伍承擔了學校的教學質量監控,所以教學質量的監控和他們的能力有很大關系,高職院校員工普遍趨于年輕化,大都是剛畢業的學生或轉行過來的,都缺乏教學質量監控的經驗,對業務不熟悉或管理不細致很難把監控做到位。因此,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的過程是教務管理人員需要嚴格執行的過程,這不僅需要能力上的提升還需要理念上提升,把教學質量監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提高認識,嚴格執行監控過程。
引進人才應根據學院的實際需要,在人才引進時應重點考慮目前學院的師資結構,注重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水平較高的中年教師,可以考慮從企業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或者聘請企業人員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減少對新畢業學生引進比例,切實提高引進教師的質量,從源頭上掌控教學質量,所以在人才建設上不僅需要引進高素質的人才,還應該采取相應政策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優秀的教師,從而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監控。
高職院校的制度建設與普通高等院校存在較大的差別,所以高職院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應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建立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不能盲目的模仿別人的做法,規章制度應該在充分調研自身特點的情況下制定。特別是教學運行制度上,比如試卷管理、社會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等環節,制定相關質量標準并付諸實施,嚴格監控教學過程的執行情況,及時反饋總結,確保教學質量監控的落實到位。
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嚴格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現實中很多高職院校的監控體系缺失或者建設不完善,往往只是片面的局限于某個環節,比如嚴格要求教師出試卷的質量,而忽略了教學質量的其它方面。也存在雖然監控體系比較健全,但是實施不力,流于形式,并不能充分發揮質量監控體系的作用。高職院校應該從教師、院校、學生的角度建立健全的質量監控體系并付諸實施,切實提高教學運行質量,將質量監控體系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運行中,嚴格監督及控制杜絕虛設情況的發生。
高職院校應該更加注重市場對人才的反饋作用,具體應該做到:在進行專業設置前應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明確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了解市場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確定所設置專業是市場急需的人才,從而做到有目的、有方向的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其次,高職院校應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爭取和企業合作為學生及教師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提高實踐能力。最后,對學生畢業后的情況繼續跟蹤、回訪、反饋,了解學生回到社會后遇到的問題,分析其在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上的欠缺,及時反饋到校內,不斷改進,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