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慶
(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資產證券化評級制度的制定及實施是以向投資者提供發行證券的相關信息為出發點的,為了實現信息的準確性,對發行人與投資者實行信息對稱。因為資產證券化本身只是一種融資方式,是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主要以商業銀行為信用中介,來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融資,從而在金融界建立一種以市場信用與銀行信用兩者的轉化模式。也可以說資產證券化具有風險傳導的功能,這也是對金融監管的一個新的挑戰,然而信用評級制度擁有其獨特的一面,在整個過程中占據源頭的位置。
首先,資產證券產品的重組和分層設計。這種模式可以讓產品的收益多樣化,但是在多樣化的收益也會帶來多元化的風險,這都需要投資者自己承擔。也正是這種設計的復雜性,使投資者不能夠理解,更沒有正確的評估風險的能力,進而加深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其次,風險評估的綜合性。因為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分層結構設計,使其不同層次的產品具有不一樣的風險系統,所以在進行風險等級的評估時,必須要為不同層次提供不同的信用級別符號,讓投資者心中對系統性風險能夠提前預防。最后,資產證券化產品在融入市場之后,會具有一定的風險轉移功能,但卻缺乏專業的分析能力,需要資產信用評級制度來進行輔助和補充,而且一些監管部門也會在進行資產證券化的監管工作中參考信用評級制度的結果和信息數據,雖然這樣可以提高監管效率,節約監管成本,卻也會形成監管依賴。
目前國際上的信用評級過程主要集中在發行時期,國際上比較知名的信用評級機構都使用了兩期評級法。第一期是對資產證券化的資產池進行信用風險的評級,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評級的具體包含以下內容:組合貸款的多樣性、貸款人的位置分布情況、貸款人的信用情況等。這些評級單位利用資產池中的相關信息和特點,同時考慮評級單位自身的狀況,從而選擇出最適合的評級手段。第二期是評級單位對證券化的所有有關人員以及他們的交易方式,剖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其具體內容包含以下內容:風險隔離、信用等級方式、真實銷售、服務單位的信用質量等相關的問題。通過對以上內容的分析的基礎上,對資金流動的分析,將分析出的結果發回到第一時期,從而調整最初構架的模型,經過很多次的分析、反饋、調整,最終確定評級結果。對于現金流型等產品的評級,這兩時期的評級過程都可以適用。在這個過程中,知名的評級單位主要對資金風險、結構風險、第三方參與的風險這幾方面的進行系統的評估。
國內的信用評級單位主要是對交易環節進行分析。主要需要進行兩次評級方式,分別是初級評級和發行評級。初級評級就是證券發行人通過購買資產以后,信用評級單位對資產的交易等相關內容進行評級,其結果不向外部公布,主要是為了讓信用的等級進行信用增級的水平,其等級越高,說明證券發行的風險越低,發行人使用的資金越少。另外,信用評級單位需要對證券的全壽命周期進行跟蹤,實時發現風險因素,并及時的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法,確保投資人的收益。
系統性風險具有蔓延性和傳染性,如果評級公司僅僅在對單位或者產品進行評級更改時,只考慮到其信用風險,則會使評級改變導致的資產價格變動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得不到有效的預先防范,只要交易的任何一方出現信用評級下調現象,各方都會出現問題,甚至會有不易計量的負外部性,一方面,對于發行人來說市場進入難度加大,而且當評級合約條款觸發,就需要提供額外擔保或者提高利率,而另一方面依賴評級的投資者則會對所持單位債權或者產品進行大量拋售,進而導致市場流動性縮減,繼而影響投資者投資情緒,可能會造就一系列風險。尤其是資產證券化產品本身與政府債券企業債券等有所不同,外部評級一旦失敗便會產生不可估量的風險,通過風險傳導,會更易促使系統性風險的產生。
要想使系統性風險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就必須要建立相應的防范機制,并對資產證券化信用評級制度擁有創新意識,保證資產證券化產品在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建立配套的管理措施,對評級的結果更加準確,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另外,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讓資產證券信用評級更加的完善和健全,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情況下,對一些評級失敗的證券化產品強令退出市場,增加市場退出機制的有效性,起到防范系統性風險的作用,實現市場效益的最大化和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
總之,盡管我國的資產證券化信用評級制度得到了國家和監管機構的大力支持,整體行業飛速發展,產品不斷創新,已逐漸成為了我國“盤活存量”的戰略性業務,在金融市場發展突飛猛進的形勢下得到了如雙評級機制等更多的完善,但我們不僅要看到其利好的一面,其中評級變動會引起的系統性風險傳導也值得我們投入關注度進行深入研究。要想把信用評級變動傳導的金融系統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就必須要從市場發展的現狀出發,建立相應的信用評級制度和系統性風險的防范體系,并進行有效的監督,提高投資者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保證我國資產證券化信用評級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