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睿
(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校園網絡貸款,屬于互聯網背景下的產物,為新型的消費方法。網絡貸款,具有操作簡便、借貸靈活、限額大等特點,所以較多學生被吸引。而這時也會凸顯出較多的問題,為此為避免發生大學生過度消費借貸情況,學校、家庭方面均需加大宣傳力度,使學生能正確看待校園網絡貸款問題,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經調查問卷的數據可以得出,大學生的生活來源為父母,生活費較低,為維持正常生活,就不可以過度消費。一些學生參與到了校園網絡貸款中,大部分貸款學生均購買了電子產品,但還款時多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常應用的網貸平臺主要包括:螞蟻花唄、用唄。一些網貸公司會通過發傳單方式,提高公司自身的知名度[1]。80%左右的學生認為,貸款的限額需控制在6000元以內,部分學生因為欠款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學生家長、學生均認為該類事件,和貸款公司有直接的聯系。校園網貸和其他方式貸款相比較,存在貸款快捷、借款靈活的優勢,然而大學生處于發展階段,思想基本成熟,所以可以理性進行消費、貸款,在調查問卷中,對于網絡貸款的評價非常客觀。
貸款的操作流程非常簡單,需學生持學生證辦理即可,一些校園網絡貸款平臺工作人員表示,較多學生非本人借貸均可通過,無法確保平臺審核的效果[2]。部分較小規模的公司,沒有通過視頻網簽、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處理,這時很容易發生審核方面的問題,不能確保借貸者的身份信息。
相關校園網貸公司的廣告利息為:每月最低0.95%,此時會吸引大批量的學生貸款,但是每年的利率>15%,貸款最高利率部分超出了高利貸,但是較多大學生并不了解具體情況。網貸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P2P學生網絡貸款平臺年貸款利率在15%左右,分期付款購物的平臺較高,大部分產品的華利率多>25%。網絡貸款的平臺利率過高,進而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經濟負擔。
很多高校中均關注了分期樂、趣分期等貸款廣告,校園貸款所致的問題,當前為社會公共問題,校園需要加強網絡貸款的治理強度。然后,實行相關的健康教育工作,以此避免發生學生沖動、過度、超前等消費情況。
相關數據顯示,知名度較大的網絡貸款公司,如:花唄、分期樂、趣分期等,對于學校均有一定的影響。貸款公司經校園發放宣傳單的方式,使更多學生了解網貸相關的內容。75%左右的學生,均聽說過校園網絡貸款,25%左右的學生使用過網絡貸款,但絕大部分的學生貸款金額均控制在2000元左右。較多學生為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會在大學期間談戀愛,而談戀愛的需要的費用較多,這時就會有借貸的欲望,出現攀比心理。
雖然網絡貸款,可滿足大學生的購物需求,網貸更加簡便,借貸非常靈活。然而,絕大部分學生均認為網絡貸款的弊>利,會增加學生、學生父母的經濟壓力[3]。為此,大學生貸款的限額應控制在2000元左右。部分學生沒有聽說過學生欠貸方面悲劇新聞,在欠貸跳樓事件的責任方面,半數左右的學生表示,貸款公司、貸款者的責任為一半:一半。
政府相關部門需介入網貸行業,對其進行嚴格的管理、監督。因為校園網貸存在一些悲劇,為此,需合理運用互聯網金融立法,做好網貸行業的管理工作。大學生雖然具備民事行為的能力,然而因為尚未步入社會,所以缺乏相關的經驗,不能正確看待違約相關知識。政府部門方面需證實校園網貸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校園網貸立法,并按照具體的工作標準落實各項操作。然后,學生自身需提高校園網貸的意識[4]。相關研究數據顯示,60%左右的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在1000元左右,生活費用均來源于父母。學生需要制定未來長久的規劃,以便排除貪念,防止出現過于享受的情況。通過提高自身學習水平、專業知識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校園網貸陷阱的辨別能力。于此同時,學生家長也需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平時多給予學生一些關注、尊重理解,可通過微信、QQ、電話等多種方式,和學生溝通,以此準確了解學生當前的具體經濟狀況,排除校園網貸的不安全隱患。
校園網貸,有效加強了學生對信貸認識,可滿足學生的消費需求。但是,為提高大學生正常消費,應實行學生貸款方面知識教育,幫助學生正確、客觀的看待貸款事宜。需要注意事項:銀行消費貸款業務面向的群體為參與工作的人群,但是大學生因為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所以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相關監管部門應正確引導,從而確保網絡貸款行業能保持謹慎的態度,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關注。
學校方面管理人員、教師,均需予以學生網貸問題更多的關注。學校方面需加強對學生日常的管理,構建相關管理機制,定期進行網貸教育、金融知識普及工作,從而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價值觀、消費觀[5]。此外,需充分發揮管理人員、學生的作用,使學生間能相互監督,從而消除學生網貸的念頭,理性消費。
趨于大學生視角下,人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校園網絡貸款的數量逐漸增加。為此,本次研究對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情況進行調查,重點對網絡貸款的特點、危害進行分析,然后結合具體情況提出相關的建議,以此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網絡貸款,避免發生盲目追求物質生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