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要]學生資助是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學問題的根本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穩定脫貧和高質量脫貧的重要舉措。然而高校在學生資助工作精準度的實施上仍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集中于困難生認定缺乏科學性、規范性,重資助輕育人。本文從精準資助的根本、關鍵、途徑、保障、提升等方面予以探索,旨在進一步發揮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在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校;精準資助;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 2017)14- 0050-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1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構建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基本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覆蓋,為數千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并走上工作崗位,通過自己的能力改變自身和家庭命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在巨大成績面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在實際操作層面仍面臨一些困境。
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有失公平、規范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時采用的是“材料認定法”,即根據學生提供的由民政部門出具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證明材料來認定。這種認定方法存在幾點弊端:
1.困難生的標準存在主觀性。各高校為宣傳資助政策,會隨新生錄取通知書一起發放學生資助政策簡介,詳細介紹高校各級各類資助政策,但沒有指出獲得相應資助的條件,也就是哪些學生屬于貧困生,文件中并沒有明確說明。很多學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提出申請并開具家庭經濟困難的相關證明材料,在他們看來自己是符合困難生條件的,然而這其中有部分學生存在“主觀貧困”,是因為想獲得資助而非需要資助。貧困生的定義、標準不明確,給困難生認定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2.材料證明缺乏真實性。申請者認為自己符合困難生的條件,進而按照文件要求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而部分證明材料是由申請者自行描述或填寫,經村委會或社區蓋章,再到鄉(鎮)民政部門蓋章后提供給高校,對于證明材料的內容,相關部門未經過嚴格審查(特別是家庭收入情況、致貧原因等),使得證明材料流于形式,真實性不高。高校收到證明材料后也無法完全獲得能說明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相關數據,也就無法判定材料的真實性,只能將其作為參考對學生進行困難認定,導致學生對認定結果存在異議。
3.認定操作缺乏規范性。目前高校進行困難生認定多采用以下方式:首先輔導員(班主任)根據申請者提供的證明材料在班級選取部分學生成立民主評議小組,由班主任或輔導員作為組長,然后民主評議小組對困難生材料進行集中評審,評審結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受助資格。由于認定工作一般在開學一個月左右進行,同學們之間的熟悉度不高,面對此項工作,大部分同學只能根據證明材料中描述的情況來做出判斷,當申請者的家庭情況出現相似性時,容易忽略不同地區的差異,使得真正貧困的學生未被認定而喪失獲取資助的資格。當同學們彼此之間熟悉后,人緣、小團體等因素也會影響評定結果。因此單純依據民主評議小組進行困難生認定缺乏規范性。
(二)資助工作重“資助”,輕“育人”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高校基本做到了國家對學生資助工作的要求,通過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校級助學金、困難補助、勤工儉學、綠色通道等形式給予了困難生充足的資助,滿足了學生學習期間的生活所需。但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獲得資助的同學并未有太多的感恩、勵志意識,他們認為自己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的,對資助項目“等、靠、要”,這也刺激了其他學生,讓他們認為“這些錢不拿白不拿”,從而想方設法的讓自己在班級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育人功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雖然各高校每年會開展一些感恩、勵志主題教育,但形式過于單一,且滲入度不夠,導致很多學生僅把這些教育活動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對學生的引導、教育效果差強人意,育人功能不發揮,精準資助效果將大打折扣。
2014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農辦等部委聯合研究制定了《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為作為扶貧工作其中一部分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的方向,精準資助將成為未來幾年高校資助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需不斷開拓創新,積極探索精準資助的實施途徑。
二、高校精準資助實施路徑探索
(一)精準資助的根本是“扶貧先扶智”,加大資助政策目的和意義的宣傳教育。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堅持精準扶貧,不能‘手榴彈炸跳蚤,扶貧先扶智,決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在落實各項資助政策前,應加大對政策實施意義、目的的宣傳,讓學生了解國家、各級政府的良苦用心,懂得要根據自身客觀情況恰當的選擇需要的資助項目,并能在獲得資助后自立自強,勵志成才,努力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高校可通過網站、微信等網絡平臺開展政策宣傳,也可成立學生資助宣講團,走入學生中間講解資助政策。充分抓住新生人校、獎助學金評定、助學貸款申請等關鍵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資助政策宣傳。
(二)精準資助的關鍵是“信息要準確”,加快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在美國的高等教育資助政策體系中,高校可通過規定的公式計算出申請者是否可獲得資助,以及所能獲得的資助額度,這為高校進行困難生的認定提供了方便。在我國,資助管理部門應盡快著手學生資助信息化建設,盡快完成以學籍為基礎的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確保可以與低保、扶貧等部門已有的信息實現對接和共享。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體系,計算符合我國特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公式”,為各級各類學校確認學生身份,進行困難生認定提供技術支持。endprint
(三)精準資助的途徑是“數據要全面”,開辟“大數據+”學生資助全新模式。當前的中國,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高校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探索大數據下學生資助的全新模式。高校應該樹立大數據觀念,從新生被錄取開始就有意識的通過電話家訪、實地家訪等方式獲取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第一手信息。學生人校后,學校可以依托校園卡數據挖掘決策系統及時采集學生在校期間產生的大量消費數據、日常活動數據等客觀數據,同時開發網上調查系統收集輔導員及同學日常評價等數據,形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專項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識別系統,通過系統實現對資助對象的精準篩選、精準定位。在班級進行民主評議時,將通過大數據篩選出的預資助對象進行再次復核,堅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統一,避免人情等主觀因素導致的“隱形貧困生”的產生,確保客觀公正識別校園亟待資助和扶助對象,實現通過數字的挖掘提高學生資助的精準度。
(四)精準資助的保障是“依法資助”,加快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法制化建設的進程。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為各項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實施提供了保障。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也在積極響應時代要求,努力在教育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然而高等教育資助方面的立法卻相對欠缺。查閱許多發達國家的國家資助政策體系發現,一個明顯的特色是教育發展與教育立法同步。比如美國國會相繼通過的《國防教育法》、《中等收入家庭學生助學法》、《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充分促進了其高等教育資助工作的快速、規范發展。加拿大《大學生資助法》的頒布則為其國內大學生資助體系的構建、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完整的法制支持。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學生資助的合法性,將學生資助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可以幫助學校解決實際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保證學校資助體系的有效、順利運行。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加快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立法,進一步明確資助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各項資助活動處于法律監督之下,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真正實現科學化、法治化提供保障。
(五)精準資助的提升是“隊伍精干”,加快學生資助工作人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學生資助工作人員的基礎條件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資助工作的質量,為確保學生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家出臺文件規定“各高校要加強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人員隊伍建設……要切實加強學生資助工作人員的選拔、培養和使用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為進一步做好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工作提供組織保證”,對學生資助工作隊伍提出要求。但各高校的落實情況與要求相差甚遠,多數高校未按照編制要求配備專職的工作人員,導致在崗的人員除了要完成資助相關工作,還承擔著部門其他工作,主要精力用在處理日常事務上,在崗職業培訓有限,缺乏學生資助的專業知識培訓,專業化水平較低。同時由于未設置專職崗位,工作人員的職稱評定也沒有明確的定位,發展空間受到限制,流動性較大,職業化的發展意識嚴重欠缺。做好精準資助工作,高校應該重視學生資助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在崗位設置、職稱評審、個人發展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制度保障,促進其向專業化、職業化方向發展。
學生資助體系有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上學難的問題,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的重要舉措,全方位推進精準資助,探索精準資助的實施途徑需要高效教育工作者拓寬視野,深入研究和思考,確保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參考文獻:
[1]謝浩然.美國聯邦政府學生資助體系對我國高校“精準資助”的借鑒價值[J].法制與社會,2016(7).
[2]張彩云,傅王倩.發達國家貧困地區教育支持政策及對我國教育精準扶貧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6(6)
[3]張福友.關于普通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 11).
[4]許偉.關于新時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思考[J]I.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3).
[5]徐靜輝.為了公平的責任加拿大大學生資助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9(2)
[6]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Z].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