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春玲+吳志鋒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發展空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急需創新和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與此同時,也對其教育主體互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高校應充分了解“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困難,結合其自身的優勢和特征,構建“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進而有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 2017)14- 0093-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3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 言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是發展信息化的必然趨勢。“互聯網+”促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屬于一種新生的發展力量,同時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困難和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政治工作如果沒有解決網絡問題,也就無法度過這個時代,這就代表在推動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強調與信息網絡時代的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結合互聯網等新技術,在“互聯網+”時代下,構建起一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系統,這也是目前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所以,本文主要針對“互聯網+”時代下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困難展開探討,并結合起自身的特征,指出有效構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具體措施。
一、“互聯網+”時代對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影響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的現實性受到網絡虛擬性的影響。“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虛擬性,它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而產生的信息發展事物,與現實生活有著一定的區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處于網絡之中就屬于虛擬性的一種,主要是通過符號來實現人們之間的互動和交往。通過運用符號和數字來代替人們的表情和動作,進而形成了人的虛擬異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創新性受到網絡易更新性的影響。“互聯網+”屬于一種全新的媒體傳播形式,其最基本的特點之一就是更新信息速度快。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及時地創新。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是依照課本的內容進行教學,再加上教師認為網絡信息資源不正規,很難成為教育資源的一種形式,進而導致無法滿足大學生對信息資源的需求。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的教育者不會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很難與“互聯網+”時代背景相融合。因此,教師應及時創新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受到網絡交往平等性的影響。在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中,教師充當著傳播教育內容的權威者,而大學生則是處于一個被動接受學習的位置,是一直被“填充”的容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將傳統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完全打破,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平等地使用教育資源,進而對教師的權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教師的權威地位由于自身網絡敏感度的影響,對互聯網中海量信息的接受能力是低于大學生的,進而導致教師的權威地位嚴重受到反叛和質疑。如果大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就會對二者之間的情感交流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特點
(一)傳播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通過課堂的理論學習來實現的,教學內容十分的單調,并且教學形式也十分的單一,進而很難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作用。隨著互聯網在教育領域中的不斷普及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運用“互聯網+”時代下所產生的網絡平臺。網絡客戶端的出現,例如MSN、QQ、微信、微博等等,都大大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的平臺,多樣化的文化載體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傳播模式的多元化不僅僅指的是傳播內容的多元化,也指的是傳播載體的多元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味地注重與教師知識儲備和書本內容的結合,嚴重忽略了大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位置,而“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網絡的大量信息和開放性打破了原有的時空限制,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能夠接收到不同的教育資源。
(二)互動形式具有交互影響的特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一個互動的系統,需要主客體之間具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動,進而有效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教育者應通過灌輸式教學模式來向受教育者的傳播信息,進而導致受教育者在學習的過程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這種教育模式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主客體之間的連接形式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來實現,也可以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載體,主要采取的傳播模式是“一對多”、“一對一”的形式,或是“多對多”、“多對一”的形式,還可以將四種形式結合到一起,進而形成一種雙向或是多向的互動交流傳播模式。網絡載體的主要特點就是互動性和交互性,同時也是人們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加強情感的交流,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平等的對話,進而有效滲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三)交流方式具有平等性和民主性
平等性和民主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中的重要交流形式,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各主體間互相理解和尊重的重要主旨。在互動的過程中強調平等性和民主性有助于實現主體之間的無障礙溝通,進而最終實現二者的視域融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雙主體是教師和大學生,他們的主體性不僅僅體現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上,還體現在大學生自身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主要是通過“互聯網+”所提供的交流平臺來展開,大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來在龐大信息中選擇信息,進而滿足了大學生接受教育和參加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健康、積極的民主環境。大學生應在這個環境中積極積累文化修養以及人生經驗,進而獲得更好地成長體驗,不斷地全面發展自我,教師則應該在與大學生交流的過程只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及時轉變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所以,教師和大學生應在平等和民主的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endprint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構建措施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互聯網,并且一直在隨之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轉變人們思維觀念的重要舉措是注重并樹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地位。“互聯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構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同時發揮其本身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
(一)由“灌輸模式”向“關懷模式”的轉變
通過由“灌輸模式”向“關懷模式”的轉變,能夠有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模式以人為本的主要宗旨。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是帶有一定的控制性質和奴役性質的灌輸模式,以此向人們灌輸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者也往往停留在自白的位置上,向受教育傳播單向的影響。受教育需求多樣化的增長以及互聯網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都開始對傳統的灌輸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時代要求,顯然已經不再適用于現在的發展趨勢了。然而關懷模式是將受教育者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馬克思曾對于人的發展、本質和存在的概述,深刻地指出人是精神性、社會性和自然性的有機結合體,人的本質是生物意義上的一種實質存在,但同時也是一張超越生命的應然存在,是具有一定程度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可能性存在。所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環節中應用關懷模式,需要不斷加強人文關懷,對受教育者精神的變化和發展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來建立“互聯網+”時代下的人文關懷教育模式,引導人們樹立人文價值觀念,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更具有人性化和生活化。
(二)現實性和虛擬性的相互結合
通過現實性和虛擬性的相互結合,能夠充分做到生活世界的回歸。如果人們長時間地生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之中,很容易就會形成虛無主義情緒。虛擬化環境主要是由互聯網所構成的,對人們的人際交往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人們在虛無主義情緒的影響下,產生糾結、迷茫以及困惑,而這需要通過對話和交流來重新構建意義共同體,進而緩解人們因過分關注自己而形成的孤獨和寂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網絡虛擬的環境之中是不受到現實條件的約束和限制的,教育者能夠通過利用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來和受教育者交流感情,進而實現線上與線下主體之間互動的和諧狀態。與此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是不能與現實性脫離的,應根據受教育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維度,實現由關注社會需求回歸到受教育者生活的轉變。現實的個人是回歸生活世界的核心,它指的個人不是孤獨的離群個體,而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世界中不同形式的意義結合體,現實的個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指的是邏輯思維的起點,是其過程的重要實施主體,具有一定的主體性。所以,應充分結合生活世界的現實性和網絡的虛擬性,共同構建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三)現代性和科學性的協調發展
在“互聯網+”的時代大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應是現代性和科學性的共同發展,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所謂的科學性指的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的過程中,把握互動的主要規律,運用科學理論作為主要指導,進而有效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教育者應根據受教育者的心理變化以及事物運行的規律,及時轉變教學模式,把握受教育者被網絡信息普及所受到的影響。除此之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到了現代性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通過“互聯網+”所產生的媒體平臺來展開主體互動交往的模式,由受到固定時間和固定空間限制的課堂互動形式向不受時間和空間約束的自由互動形式轉化,有效利用多種形式的媒體手段進行對受教育者思想的準確把握,進而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性的基本發展原則是科學性,而現代性又體現了科學性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中的重要性,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是互利共贏的關系。
結語
綜上所述,各種各樣的網絡社交軟件和網站不斷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不斷地增長,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這對其自身而言,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機遇。“互聯網+”時代滿足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教學,打破了時空對其的限制和約束,讓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但大學生要對其所傳播的內容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評估能力,仔細篩選大量的信息,進而養成一種鑒別網絡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構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還應注意培養大學生的理智判斷力和網路自律意識,形成良好的網絡文化使用環境,進而不斷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素質,有效構建“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梁澤光,曹秋月,白一丹,運用新興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案例研究——構建微博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學新模式[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12):487 -492.
[2]念金波,王志鵬,孫一進.主客體關系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6):100 - 102.
[3]王翠華.“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基于傳播學的視角[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4):96 -98.
[4]劉曉慧.“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建構[J].寧夏黨校學報,2016(1):69 -72.
[5]劉慰.論“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6(6):89 -92.
[6]孫珊.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4):51 -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