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云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既不瞻前顧后,裹足不前,也不能邯鄲學步、機械照搬,只有善于去偽存真、吸取精髓,并努力付諸實踐、改革創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教學 淺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52-02
在從事語文教學過程中中,我聽過、看過許多同事的示范課、觀摩課、公開課,在學習和借鑒的同時,我也常常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對于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種種現象,產生了一些疑惑。下面,我就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希望對廣大同仁有所幫助。
一、關于課堂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只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特別是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一些教師為了落實所謂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習慣選擇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特點,又不考慮學生認知能力年齡特點,結果是將語文課上成了常識課,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還有,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活動搞得多,學生讀得少,把語文課變成了藝術教學。藝術走進語文課堂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為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服務。如果只是為了營造課堂氣氛,為了所謂的學科整合,只能導致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二、關于課堂學習方式
如今,為了體現“自主”學習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多數教師在閱讀課上習慣于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內容、自選方法。結果往往把“自主”變成“放任自流。還有的教師,在學生匯報、交流時,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自己沒主見,完全處于被動應付狀態,教學時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點。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自主,數師卻忽視了自身的主導地位,成為旁觀者,任憑學生課堂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使學生如墜霧中,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成了放任自流。
其次,合作學習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學語文課堂。但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比較主觀隨意。教師自己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在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欲望的情況下,就立即要求學生進入分組學習;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又即刻讓合作學習戛然而止。我認為,這實質是讓合作學習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成了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三、關于誤堂教學語言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等新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師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注重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方法來學習語文,課堂上顯得熱熱鬧鬧,但靜下來想想,教師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語文課堂上出現的一些“流行語”,很是值得商榷。
如有的教師習慣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話音剛落,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在小學階段,教師喜歡讓學生高聲朗讀,這樣做容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師檢查,但學生喜歡的方式不只有大聲朗讀,課標明確提出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比如默讀和瀏覽。如果教師一味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學生不喜歡的力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長此下去,學生就會避難就易,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再如,有的教師在上語文課時,習慣說“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表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不一定適用所有的課文。語文數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上,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引導,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無法突破,課堂教學目標也很難實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作為一線語文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既不能瞻前顧后,裹足不前,也不能邯鄲學步、機械照搬,只有善于去偽存真、吸取精髓,并努力付諸實踐、改革創新、因材施教,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王鐵軍.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與應用.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福建,牟樹勛.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3]楊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與方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