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超,常繼齋
(1.無錫太湖學院體育課教學部,江蘇 無錫 214064;2.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公共體育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必修課,是高校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特殊體育教育一環在構建我國高等公共體育教育體系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地位舉足輕重,不容忽視。由于傷、弱、病、殘等致因,體育運動弱勢大學生自身的體質與健康狀況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對此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并積極引導該群體的體育參與熱情,以強化弱勢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與促進其基本掌握且不斷提高體育運動項目技能為主要目的,處處彰顯生命關懷,科學探究體育教學策略,對其施以人性化特殊體育教育。通過調研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各類學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健康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總體來講形勢不容樂觀。新時代背景下,隨著我國高等體育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全納教育”“教育公平”“體醫融合”“協同教育”等新式教育理念在大學特殊體育教育領域得到不斷深化,針對體育運動弱勢大學生所專門開設的體育保健類課程所占比重也在不斷增加。我們的大學特殊體育教育,能否使每一個身體練習障礙學生都能體驗到關懷,收獲到健康和幸福、感受到關懷意識與能力的成長,這些問題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對特殊體育(教育)概念的界定,已有許多研究成果。通過中國知網等數據庫檢索平臺,以“特殊體育”“特殊教育”“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等為主題詞,以2000—2018年(截止4月30日)為窗口期,逐次以篇名、全文、主題詞、關鍵詞為檢索項,共查找搜集到相關文獻資料150余篇,文章重點選取了其中的26篇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支撐依據。分析文本后發現,國內研究多圍繞“特殊體育教育課程建設”“特殊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不同教育理念下的特殊體育教育發展”“特殊體育教育政策法律法規”“特殊體育教育對象體育權利維護”“中外特殊體育教育比較”等主題展開,代表性研究者有吳燕丹、曹烴、桑國強、劉美奮等。國外對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和研究起步較快,研究也越來越廣泛及深入,并已從對殘疾人體育概念、運動項目等起始階段,發展至現今對特殊體育教育法規的完善、師資培訓模式、政策制定、課程設置及實施狀況等方面的研究。較有代表性的提法有美國華人學者張加貝從新興體育學科建設角度及特殊體育的5個屬性來全面詮釋特殊體育教育。美國特殊體育教育專家克羅蒂.雪瑞爾提出適應體育理論來對接特殊體育教育內涵等。特殊體育(教育)是一門為有特殊需要的個人發展而精心設計的體育教育指導課程的學科,無論是一項體育活動、知識體系、課程,或是一門學科,都試圖對學生特殊群體進行干預以達到康復身心、提高生活質量的體育教育目的,其最終目標是通過體育最大限度完善對身體缺陷功能的補償和實現自我超越。
特殊體育教育是大學公共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表現形式主要包括體育保健課、康復訓練課程、保健康復理論課程等,其中體育保健課是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的主要運行載體。自2002年9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始,我國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育有了法律的保障,各高校也均設置了針對特殊群體的體育保健課。由于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連續下滑及在校體育運動弱勢學生群體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特殊體育教育及其改革再度成為學生體質研究領域的熱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研究推廣適合不同類型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資源,提高特殊教育學校和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質量,保證每個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特別強調“突出解決好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并“制定實施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作為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必修課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實踐與改革有其必然性與規律性,且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這與不同時代背景下多元的先進的教育及體育理念的融入密不可分。由于特殊體育教育對象的特定性,其改革便呈現出較強的針對性與專門性的特征。
無錫太湖學院于2011 年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獨立建制,成為江蘇省首家成功轉設的民辦本科高校,并逐步發展成為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典型,其前身是成立于2002年的江南大學太湖學院。太湖學院的先行先試,可謂獨樹一幟,也從側面反映出其在蘇南地區民辦本科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探討特殊體育教育改革與發展將為蘇南地區其他同類高校帶來反思與啟示。
無錫太湖學院針對體育運動弱勢學生群體開設有專門的體育保健課程,然此類課程作為學院特殊體育教育的唯一表現形式,在形制建設上難以跟進新時代發展的步伐,難免單一。同時,體育保健課在公共體育教育中占比較弱、定位模糊、地位不突出,且自開設以來未曾就課程內容進行過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羽毛球等教學內容的一貫性開設致使特殊體育教育內容開發建設無從談起,顯得滯后而薄弱。此外,由于暫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體育保健課程教學大綱或具體實施方案,導致體育保健課程考評無據可循。近年來,絕大多數體育保健生的成績為60分,如何換算得來,是參照出勤率給分呢,還是依據課程內容考試給分呢,或者二者結合呢,而二者結合考評,各自所占比例如何界定呢等。這些疑問不僅直指體育保健課考評無據可依的事實,也反映出已有成績隨意性的不爭。
教師是教育得以開展與延續的靈魂角色,所以必須注重師資隊伍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目前無錫太湖學院體育教師短缺且尚無一名專門教授體育保健課程的體育教師,之前課程為組內體育教師輪流上課。同時,現有師資隊伍在學歷、職稱、進修、科研等專業發展層面總體呈不平衡發展局面。因此,體育保健師資空白及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失衡勢必會影響到無錫太湖學院特殊體育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與“學”即“教師”與“學生”?!叭{教育”“立德樹人”等教育理念在特殊體育教育領域的不斷推行與融入倒逼“教”與“學”的自發性持續增強。“教”之自發性主要體現在體育教師自身教學觀念的更新及對教學方式的革新?!皩W”之自發性主要表現為體育運動弱勢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自主復蘇,體育參與獲得感的有效培育及體育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自發性“教”與“學”共同促成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的自發自主。此一點是當前無錫太湖學院特殊體育教育改革面臨的問題之一。
眾所周知,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除了傳授運動技能技術教學,還應開設部分比例的體育理論知識傳授?;跓o錫太湖學院特殊體育教育發展現狀考察,整合現有體育教育資源,以“健康養生”理論類課程與“康復訓練”實踐類課程為抓手,著力打造“‘健康養生’理論+‘康復訓練’實踐”體育保健與健康教育課程群。(1)以理論課的形式,實行大班授課制,向體育運動弱勢學生群體傳授健康教育與養生知識,從學校體育理論文化視角向學生傳遞與輸送健康養生相關知識并使之深及學生內心,由里而外地發掘弱勢學生體育參與的自發自覺。(2)圍繞八段錦、太極拳等中華傳統武術代表性養生項目打造康復訓練性實踐課程,使學生在體育參與中增強體質,愉悅身心,收獲幸福,全面發展??傊?,應一改既往體育保健課定位模糊、地位不突出與執行不力的尷尬局面,重新審視特殊體育教育在公共體育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開發并組建“理論+實踐”相結合的體育保健與健康教育課程群,進而構建富于本院特色的特殊體育教育課程體系。
欲切實推進學院特殊體育教育改革發展,勢必要制定符合本院體育運動發展規律的《體育健康教育與康復保健課程教學大綱》,使得體育運動弱勢學生群體體育參與有本可遵,課程考評有據可依,體育保健類課程形成獨立建制,并能夠獲得長足發展?;诂F行《無錫太湖學院體育教學大綱》的修訂程序及大綱中常規化體育項目所規定的授課內容、進度、考評等指標體系,以促進體育運動弱勢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與增進其基本運動技能為目的,以“健康養生理論+康復訓練實踐”體育保健課程為主要內容,科學論證,積極討論,制定《無錫太湖學院體育健康教育與康復保健教學大綱》。同時,創新特殊體育教育方式,積極探索并引入人文關懷、生命教育、全人教育、體醫融合等先進教育理念,嘗試性開啟探究式、“自主—合作”式等特殊體育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也可實施分層分級教學,以有利于學院特殊體育教育改革發展。
無錫太湖學院特殊體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一定比例的體育保健師資與之相匹配,而不斷強化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培育也符合新時代我國高等體育公共體育教育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強無錫太湖學院體育保健師資隊伍建設與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成長,(1)應有計劃地引進體育保健師資,重點向中華傳統武術及養生項目專項或專業傾斜;(2)通過體育教師自身努力與學院政策支持以優化教師學歷、職稱等結構,使之更能勝任教學崗位;(3)定期邀請國內外特殊體育教育或學生體質健康與促進領域內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舉辦學術講座,如1~2次/學期,以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成長;(4)制訂體育科研激勵機制,以提升教師科研素養,不斷積累體育科研學術成果。
大學特殊體育教育是體育運動弱勢學生參與體育教育的主要課程平臺,其以提升弱勢學生體育參與獲得感及體育運動幸福感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弱勢學生體質健康,強化其運動技能,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本文在梳理特殊體育教育概念及其改革的時代背景基礎上,以無錫太湖學院為典型研究案例,對其現存不足及改革思路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能為蘇南地區民辦本科院校特殊體育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經驗引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