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云
2015年,承載著鹽城市教育局名師工程的期望,承載著鹽城市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有理想有追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專業成長的夢想,在我的主動申請和市教育局的批準下,“陳巧云名師工作室”成立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相互的學習幫助、彼此的影響感染,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工作室現有成員已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情感教學”特色和“熱情工作、真情愛生、激情教學”的“三情教育”理念。在“三情教育”理念中,熱情是前提,真情是關鍵,激情是特色,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
熱情是一種強勁的情緒,是一種對人、對工作的強烈情感。一個沒有工作熱情的人,不可能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更別說創造業績。俗話說“愛一行,才能專一行”,對于教師而言,“熱情從教”就是要滿腔熱情、真心實意地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熱愛自己所任教的專業、熱愛自己所在的崗位。
教師職業雖說是崇高而神圣的職業,但也是相對清貧的職業,需要教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沉得下心境。在物欲橫流的市場經濟大背景下,教師本身就已為不少權欲、利欲熏心的人所輕視,在重智輕育的應試教育的背景和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又是一些人眼中的小學科或副科,不僅學生、家長不夠重視,少數學校領導也不夠重視。面對這樣的現實狀況,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呢?首先,教師自己內心要強大,要充分意識到學科的重要性。因為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而“教書育人,育人為先”的理念已成為共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的根本就是要立德樹人。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說,我們的教書與育人具有一致性。我們的課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主渠道,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學科的地位,要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要熱衷于傳授給學生思想道德理論和法律知識,用自己的內心確信所表現出的情感來再現思想道德的光輝和法律的尊嚴,用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和社會體驗來感染學生,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來熏陶學生,用自己的表率作用來引領學生,從而贏得學生的愛戴和敬重,用自己的工作實績告知同行,小學科同樣可以有作為,做出大成就。
當然,這里所講的“熱情從教“,不僅僅指的是教師熱愛自己的學科課堂教學,還指我們所從事的學校大德育工作。因為對于學校而言,德育工作絕不僅僅是政治課堂上的教育教學,還有班主任耐心細致的教育和班會課的主題教育,以及少先隊、共青團、年級工委、政教處等部門所開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動。那么,如何才能將德育課程與學校的大德育工作有機對接呢?我認為,只有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主動擔當這些大德育工作,方能充分發揮學科專長,使課程目標在學校這個大課堂中得以更好地實施。在我的倡導和老師們的努力進取下,目前,工作室所有教師都在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崗位上承擔著學校的德育工作或教學管理工作,教育教學雙肩挑。大家在各自的學校都主動承擔了學校班會課的主題設計和課件制作工作,因而每天都覺得有做不完的事,一邊在忙著備課、上課,一邊還要思考或參與種種德育活動的策劃安排,在學校都成了重要的一員,都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體現。老師們每天都在辛勤地耕耘著,默默地奉獻著,也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進步著、收獲著、快樂著。
馬卡連柯說:“愛是無聲的語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劑。”教師對學生的愛,勝過千次萬次的說教。只要用愛的春風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用愛的春雨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那么每一只丑小鴨最終都會變成白天鵝。習近平總書記說:“好老師的眼神應該是慈愛、友善、溫情的……”“好老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好老師應該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表現在對學生生活、學習方面的關心幫助,如噓寒問暖、耐心教育、悉心關懷、賞識鼓勵等,這些關愛是正面的顯性的。還有對學生的尊重、寬容、不歧視、不偏愛,同樣也是關愛,中學生是能夠理解并感受到的。而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精神層面需求的研究,對問題學生成因的探究,對學生學習內生力的激發等方面的行動研究,是一種深層次的、間接的、隱性的大愛,也正是我們工作室成員目前所致力追求的。這不僅需要我們付出真心、真情、真愛,還要付出時間、精力、心血、智慧。
近年來,工作室成員申報了多個關愛學生的省、市級德育課題。為了走近學生,我們不僅在課堂上努力用真情溫暖學生,還利用課后時間搞問卷調查,利用寒暑假時間到特殊家庭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多側面關心、幫助學生。在“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成因及對策”的課題研究中,工作室成員設計了大量的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工作室的多位成員主動學習相關心理學知識;陳月華、王娟等老師主動申請到學校的“心靈氧吧”“心靈小站”值班,傾聽學生心中的煩惱和心理上的困惑,努力為心理上有障礙的學生指點迷津。王海東、方冬梅、陳月華等老師在課題“特殊家庭學生關愛方式的研究”中,多次利用休息日到學生家中家訪,還在生活上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這些舉動都深深地感動著學生和家長,不僅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也為政治學科組、為學校贏得了好的聲譽。在課題“明史言政社團,提升學生幸福感”的實踐中,工作室成員發揚集體智慧,分工協作,編寫了題為“明史言政之言政”的校本教材。教材內容豐富多彩、圖文并茂,贏得了學生的喜愛,激發了學生參與政治學科社團的興趣,被鹽城市直多家學校使用。工作室成員都積極主動地擔任各校社團的指導教師,在活動中引領學生關心社會、關心國家大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指導學生學會做人之道,自覺抵制社會不良誘惑。社團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提升了學生的幸福指數。在課題“初中思品課,激發學生內生力的實踐研究”的實踐中,工作室成員帶領其他教師大膽改革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模式,努力激發學生的內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明白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同時,老師們努力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不難看出,我們研究的這些課題,都源于對學生的真情關愛;課題的研究過程,是用實際行動在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助力,用赤誠的師愛情懷溫暖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因此,我們的研究既贏得了學校的充分肯定,也令我們自己真正體會到了“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職業幸福感。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試想在課堂上,教師如果沒有強烈的感情、積極的情緒、高昂的精神風貌,要想點燃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激情、激發學生的參與、凸顯學生的主體,又談何容易。作為一個品德課教師,我們首先自己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在拿起課本行將走往課堂的那一刻,就必須做到腦無雜念、胸無雜事、精神飽滿。
在課堂上,教師靈活地通過語言、表情、手勢等多種交流方式和教學藝術去感染、喚醒、帶動、啟迪學生,使學生專注聽講、認真思考、主動參與。而學生的專注投入、積極參與又會反饋信息給教師,從而產生良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當然,激情上課的前提源于教師對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在這個前提下,教師才會認真地研究學情、備課、精心設計教案。只有備課充分,對教材熟悉于心,對學情了如指掌,教師方能自信從容地走進課堂。試想,如果教師對教材一知半解,對學情一無所知,對活動環節腦中無緒,對教學內容心中無底,教學中言語結巴,又怎能做到激情澎湃、靈動自如地授課呢?
激情上課還要教師善于改革、勇于創新,要能大膽地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講解式、被動式學習;要能激發學生主動質疑、帶著問題進行探究的行為;要能靈活運用現代音頻、視頻等手段,來渲染課堂氛圍、創設教學情境。
幾年來,工作室成員激情投入課堂教學改革,相互切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以情激情,互動生成”的課堂樣態漸成特色。工作室不少成員在市級大型教學研討活動中開設了公開課,有多位老師參與省級教學基本功大賽或省、市級優質課比賽,并獲一、二等獎。
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只有情感,而且只有最偉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最偉大的成就。”教師的激勵作用、鞭策作用和鼓勵作用,均依賴于教師深厚的情感。情感不僅與人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密切,而且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專職的德育課教師,只有自己擁有豐富的情感、高尚的靈魂,才能真正做到“以情養德,立德樹人”。
“帶著熱情工作,揣著真情科研,懷著激情教學”是工作室17位成員的不懈追求。我們互幫互助、互相勉勵,相互傳遞正能量,在德育的大課堂里辛勤耕耘著,在育人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著,在三尺講臺無私奉獻著。當看到掉隊的學生迎頭趕上時,我們開心;當看到問題學生被轉化時,我們欣慰;當看到學生自覺主動學習時,我們喜悅;當看到特殊家庭的學生笑容燦爛時,我們高興……總之,當我們在育人的征程中付出的真情有所收獲時,我們備感幸福和溫暖,這就是我們的理想追求和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