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柴榮
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第五條是“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并提出“在信息化環境下,需要進一步探索教學流程、資源支持、教學支持、學習評估等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要素所發生的新變化,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正是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轉變的一種有益嘗試。
“翻轉課堂”是將知識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兩個階段顛倒過來,以教學流程的逆序創新帶來知識傳授的提前和知識內化的變化,即在信息技術支持的環境中,課前教師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視頻和學習任務單等資料供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完成知識傳遞; 教師根據學生學習任務單的反饋,提煉出需在課上解決的核心問題,即學生內化知識時的難點。課上設計學習活動,組織學生探究問題,即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代表展示、教師點撥等形式,完成知識內化,是一種新型的教與學的方式。
微課是學生在課前觀看的教學視頻。教師在備課時設計好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要講的知識點,再把知識點做成微課。微課所講的知識點要與翻轉課堂內化的知識點一樣,同時教師要為微課設計出相應的預學案。
預學案一般包括五部分。第一,文學文化常識積累,涉及文體知識、作家知識、作家作品與風格等內容。第二,語文基礎知識,如對于現代文,根據不同文本的設計,一般要分類整理各類語文基本知識,如字音、字形以及詞語在句中的意思等; 對于文言文,要分類整理常用字的意思、句式等。第三,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整體感知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采用寫初讀感受和提出問題的方式,古典詩詞可以翻譯詩詞的意思。同時,在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其中的某一點提出問題,思想感情、內容理解、寫作手法等都可涉及,這是對文章的第一次理解。第四,重難點突破。根據所講課文的特點,設計有關重難點的知識題,題目要能統整文章內容,需要注意的是題目的設計要與微課講的知識點一致,這是學生學完微課后第一次應用知識,也是對課文內容的第二次理解。第五,反思已學過的內容,如果還有不理解之處再提出問題。
學生的預學案完成后,教師要在學習平臺上匯總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二次備課,對學生在反思處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設計翻轉課堂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重新設計翻轉課堂的學案,以學案推進學習活動的開展。
學案分為七步:一是問題導入,就預學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提出統整性問題。二是目標導學,以學習目標的形式呈現出在翻轉課堂中希望學生學到什么。三是個體思考,對教師提出的統整性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但要為學生提供思考步驟。四是合作互學,在個體思考完成后,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交流個體思考結果,選出本組最佳答案。五是小組展示,教師組織各小組匯報對統整性問題的理解。六是能力訓練,讓全體學生通過做練習落實翻轉課堂成效,內化知識。七是總結反思,讓學生歸納翻轉課堂所學內容。
確立課堂核心問題。核心問題要能涵蓋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如在《庖丁解牛》《種樹郭橐駝傳》《阿房宮賦》等組成的“中國古代散文之形象與說理”專題教學課中,微課里講到了類比推理知識以及由現象到本質的思維知識。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庖丁解牛》中解牛與養生有什么聯系?《種樹郭橐駝傳》中養樹與治民有什么聯系? 《阿房宮賦》中秦王為什么要修建這么美的阿房宮?到底什么使秦滅亡?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可知,雖然微課中已經講了作者寫文章時用到的思維知識,學生也知道《庖丁解牛》《種樹郭橐駝傳》用了類比推理,《阿房宮賦》涉及由現象到本質的辯證思維,但學生并不能把具體形象背后的道理解開,這正是高中學生邏輯思維需要發展的地方。
由此教師設計的課堂討論問題是:《庖丁解牛》《種樹郭橐駝傳》在塑造形象時都想到了與之可類比的事物,請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說說《庖丁解牛》中解牛與養生有什么關系,《種樹郭橐駝傳》中種樹與治民有什么關系;請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說說《阿房宮賦》中形象與說理之間是怎么聯系的?
問題由學生解決。問題需要由學生自己解決,但如何解決,則需要教師把思考步驟外化,讓學生按照教師列出的答題步驟去解決問題。如教師給《庖丁解牛》和《種樹郭橐駝傳》列出的思考步驟如下:分別概括兩篇文章中塑造的形象; 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解牛過程與種樹過程中包含的道理; 由庖丁解牛的三個階段特點確定養生三個階段的相應點,由種樹的特點確定治民的相應點; 概括出解牛與養生的道理、種樹與治民的道理;如果有能力試著發現兩文在思維上的共性。
之后,要求學生各自寫出不少于200字的思考文字。學生獨立解決完問題后,在小組內交流每位同學的學習成果,小組同學再根據答題思考步驟修改出一份小組展示稿,在修改的過程中,就形象與說理的關系提出一個挑戰性問題。
學生講解問題。學生解決問題后,小組用平板電腦爭搶發言權。搶到發言權的學生先回答,回答如果有錯誤,或是別的組的同學不認同,搶到發言權的組可以挑選其他組任意成員回答這個問題。這樣既能讓學生關注課堂,又能讓學生興趣高漲。如果問題還是沒能解決,這時就需要教師出面搭建思考的臺階,從學生發言中找到問題。
如對《庖丁解牛》中的類比推理學生進行了如下發言:
《庖丁解牛》塑造了解牛高手庖丁的形象。庖丁把解牛這個技術當作“道”來鉆研。第一階段開始解牛時見的只是牛,這是找到規律;三年之后,解牛時見到的是牛的骨骼,這是熟悉規律;十九年后,運用規律,解牛時按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結構,不曾觸碰到脈絡相連和筋骨相連的地方,即使已經成為解牛的高手,每到筋骨交結的地方,精神也高度集中。對應到養生上,說明養生也要了解人身體的各個器官,所以,兩者運用了類比思維。
學生的這個答案對庖丁解牛的過程說得很清楚,但怎樣類比養生,并沒說清。這時,教師以追問的形式為學生搭設了思考的臺階,把學生送到答案處。教師接連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對應養生的人,所見的是什么?“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對應養生的人,見的是什么?“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對應養生的人,見到的又是什么?第二個問題是解牛的三個階段與養生的三個階段有什么相似點,第三個問題是庖丁為什么能達到這個高度。
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得出自己的思考。解牛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先要喜愛這個技術,再要全面了解牛,最后要找到牛生理上的天然結構。這個“理”與養生的三個階段有類似之處:養生要愛護身體,再全面了解人身體的各個器官,最后依照人生理上的天然結構去生活。
在語文翻轉課堂的實際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問題:微課所講的知識與課堂內化的知識要吻合;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恰當的問題,對閱讀的內容有深入的思考;交流時要重視呈現思考的過程,答案往往產生在學生“交鋒”時,學生交流時呈現的是思考的步驟,也是學習的過程;由于學生的認知有限,有些重難點在學生交流時是無法突破的,教師就要為學生搭建思考的臺階,用不斷追問的教學技巧,用學生能適應的思維方式把學生送到答案處。
翻轉課堂最大的優勢是通過在課堂上組織語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大勢所趨,高中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值得我們去不斷思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