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婭楠
新課標要求,小學畢業時學生要會寫2500個漢字,認識3500個漢字。一年級和二年級要學大量的生字詞,這對于認知能力還處于相對弱勢的孩子而言,難度非常大。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利用有效方式增強學生識字的好奇心和識字能力,加強其對漢字的記憶,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從心底信任教師,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教學建議。如此學生自然而然地便能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圍中產生識字的興趣和認識生字的勇氣與耐心。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肯學、愿學,這是語文識字教學的魅力所在。在識字教學中,教師需要構建自主參與的氛圍與情境,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提高他們對識字的熱情。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教師營造了一種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充分理解“弱小”一詞的意義,并且受到了“尊老愛幼”思想的熏陶。
師:“弱小者”是什么意思呢?
生:弱小者就是小孩子的意思。(不少學生都點頭表示認同)
師:大家真聰明,知道弱小者是形容小孩子,例如一年級的弟弟妹妹。大家再想想,除了小朋友還可以代表什么呢?
生1:弱小者說的是不強壯的人,對嗎?
生2:不對。(這時也有學生說對)
師:同學們,如果你在馬路上看見一位老奶奶跌倒了,你們會去扶嗎?如果你們在地鐵上看到抱著小娃娃的媽媽,你們會讓座嗎?如果你們看到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的樹苗,你們會去扶嗎?
生:會。
師:那么“弱小者”是什么意思呢?
生: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師:對,弱小者不僅僅是年齡、力氣、身體比我們弱小的人,一切身處困境急需幫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們的保護。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用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景, 引導學生理解與認識“弱小者”這一抽象的詞語,運用提問、描述、舉例等方式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盡情地發表意見,暢所欲言。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從不同角度舉例,一步步追問“弱小者”的實質含義,結合“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教學內容得到了升華,使學生加深了對“弱小者”的理解,以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促進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趣味是識字教學的主旨,只有通過創設情境,充分運用漢字文化及其規律,才能充分激發學生識字的好奇心與興趣,讓學生盡情舒展想象的翅膀。
創設情境。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反映在課堂語言上,這也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效果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更偏愛教學語言啟發性強、風趣幽默的老師。因為這樣的教師更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參與課堂教學。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將情感作為突破口,通過語言描述,創設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從而讓他們全心全意地參與到識字教學中。
例如,教師在講解“魚”字的時候,可以首先為學生展示“魚”字的甲骨文,然后通過語言描述把學生引入農業生活的場景之中,以加深學生對“魚”的記憶:“我們國家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魚’上半部分就是魚的頭部,像突出來的小圓弧,‘田’字就像魚的肚子,上面布滿了魚鱗,當然最后還少不了尾巴,魚要有尾巴才能游動。”教師用形象的語言向學生進行描述和講解,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魚”字的由來,還告訴了學生字形的演變,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有趣的情境中牢牢地掌握了生字。
巧用規律。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按照漢字的構字規律、造字原理教學生學習生字,激勵他們主動學習漢字、增強識字的信心。例如,合體字中的會意字,可借助學習過的漢字讓學生理解字義。比如“吠”字,由“口”“犬”組成,“犬”就是狗,狗張大了嘴巴叫,就成了“吠”。一旦通過拆分、組合的方式分析字義,這個字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會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再舉一個教學的例子:
師:同學們,下面我寫個字,大家看看還記得怎么念嗎?(板書“月”)
生:念yuè,在“日月水火”中學過。
師:“月”是什么呢?
生:“月”是月亮。
師:月亮發光嗎?亮嗎?有哪個同學可以說說月亮的特點?
生1:月亮會發光。
生2:月亮有時候會變圓,有時候太陽出來了還能見到月亮。
生3:有時候它還會躲在山里。
師:同學們觀察得太仔細了,都很棒。但是老師要告訴大家一件事,那就是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是太陽照射著月亮,所以我們看到月亮是發光的。月亮是“月”,那么太陽是?
生:日。
師:對,“日”照在“月”上,就很亮,那么加起來就是“明”,明亮的“明”。(掛字卡:日-月-明,míng)
生:明míng,明míng,明míng(隨師讀)
師:誰會用“明”組詞啊?
生:明白、光明、明星……
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師從舊的知識點著手,讓學生溫故知新,從“日”“月”中意會出“明”字,再掛字牌,后讓學生組詞。這樣的方式可加深學生的印象,拓展他們的知識面,讓他們感受到識字的樂趣。
小學生有著好奇心強、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響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可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豐富有趣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兒歌節奏輕快,語言活潑,朗朗上口。如果在小學識字教學中融入兒歌,不僅能讓學生又快又準地記住漢字,還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文與生活實際創編兒歌。例如,在學習《難忘的一天》時,可結合課文題目,套用學生熟悉的童謠《碰碰車,車碰碰》的旋律,教大家唱:“碰碰車,車碰碰,坐著朋朋和平平。平平開車碰朋朋,朋朋開車碰平平。不知是朋朋碰平平,還是平平碰朋朋。”教師利用這首生活化的兒歌,讓學生在有節奏的童謠中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生動有趣,從而有效激發了他們識字的興趣。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因此,如何讓識字教學有條不紊且充滿趣味性是每位語文教師都要探索研究的課題。教師在教會學生認字識字的同時,還要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教師要不斷探尋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教學需求的方法,如此才能真正讓識字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