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盡管全國各地大力推行創新創業教育,但由于傳統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家長們對創新創業并不看好,外加學生本身缺乏創新創業積極性,使得我國每年高校大部分畢業生一畢業就選擇了打工,而很少從事創業工作,創業成功的幾率更小。從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率2%來看(世界平均水平10%,發達國家20%以上),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效果不太明顯,因此進行基于創新創業視角下的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創業視角;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我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現狀及問題
我國高校市場營銷學教學的現狀是實踐教學發展相對緩慢,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仍然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的參與度較低,更多的只是被動的聽取;教學模式的創新更多停留在小組討論上,且比較難以確保小組內每位成員的參與性,一部分學生很可能把這種學習的形式轉化為一種敷衍了事的途徑;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造成這類的實踐無法真正開展起來,帶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凝聚力。
由于上述原因,往往導致市場營銷專業大學生創業出現如下問題:創業教育觀念轉變滯后,創業意識淡漠;沒有充分認識到創業教育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解決社會就業壓力,對大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創業模式單一,如絕大多數人都選擇電子商務,利用網絡進行營銷,嚴重限制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發揮,阻礙他們創業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創業視角的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途徑
(一)堅持市場營銷專業特有的培養目標
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生將來主要從事市場調研、產品管理、廣告策劃、公關策劃、促銷策劃、渠道管理、店面管理、銷售代表、客戶管理和物流管理等職業。基于目前產能過剩的買方市場結構,因此人才市場亟需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因此,現階段營銷專業主要的培養目標是: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基本理論方法和市場營銷專業技能,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誠信品質,具備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營銷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在企事業單位、非營利性組織及政府部門從事市場調研、營銷策劃、廣告策劃、品牌推廣、銷售管理、商務談判、客戶服務及關系維護等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國際化應用型、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運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推動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方面要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培養具有優良品格、扎實專業基礎、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創新創業,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另一方面要優化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設置,對課程設置、課程性質、學分分配與評定等都進一步優化,并把創業精神融會貫通到專業課程中。要開設與市場營銷相關的企業管理基礎課程,如《合同法》、《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經營技巧。開設創新創業常識課程,讓學生了解創新創業到底是什么,打消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畏難情緒,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潛能,如開設《創業學》等課程。與此同時舉辦創業成功校友報告會,邀請成功人士與學生座談等。通過多元化的課程學習,引導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正確理解,并提升其對創新創業的熱情。
(三)提高教師創新創業能力以及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除了采用案例教學和常規提問式師生互動之外,還可以運用課前三分鐘演講、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通過這些教學方法,培養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對營銷管理的感性認識,拓展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幅度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一切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所以提高教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是市場營銷專業變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教師自己本身無實踐經驗,基本是靠理論知識研究來從事本專業領域內的事務,就會陷入“紙上談兵”的困境,因此鼓勵教師與企業合作,頂崗掛職等。
(四)豐富校內實踐競賽,開展校內模擬實踐課程
開設《企業經營模擬沙盤實驗》、《網店運營實踐》、《促銷模擬實訓》、《市場推廣策劃》等課程,通過這些校內實訓,模擬企業的日常經營,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自主意識。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學校與企業結合起來,在校內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競賽,如參與挑戰杯創業賽、全國市場營銷策劃大賽、沙盤模擬大賽、營銷技能大賽、電子商務大賽等等,以賽代練,賽練結合,提高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實際操控能力。在校外建設實習基地。可以嘗試把創新創業活動納入相關專業實習中,如與市場營銷中的推銷技能實習相結合,利用商業企業實習基地,選擇一種產品,學生自主采購并銷售,在一定時間內進行銷售業績評比并給予獎勵。
參考文獻:
[1]李彤,李莉,李立清.美高校創新創業研究和教育發展概述與啟示[J].創業與中小企業管理,2015.8.
[2]劉寶存.確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12-15
[3]郭穎梅.改革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N].提升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用友教育特刊,20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