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怡鑫+邢慧娟+周昱
摘 要:燈籠作為中國人喜慶的象征,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學生對燈彩技藝了解有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更是知之甚少,開設這樣的課程讓學生了解非遺文化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校園傳承是非遺文化傳承的最好方式,學生從小耳濡目染,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心里扎根。
關鍵詞:汴京燈彩;傳承
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強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青少年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與途徑。汴京燈彩,作為河南燈彩之一,為充分挖掘它的教育價值,使其走進校園,進入書本,促進燈彩的傳承,培養未來的傳承者。
一、建構知識體系,確立課程目標
為了實現學生對汴京燈彩知識的建構,掌握燈彩技藝的知識和技能,我們首先通過調查,分析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對汴京燈彩的關注度,并確立課程目標:1.由簡到繁,教授學生制作傳統燈籠;2.加入聲光電等元素,制作具有特色的創新燈籠,確定課程主題,以社團活動為平臺,以工作坊為組織形式,以“手工制作”為方法,傳承中國優秀文化遺產,通過“技藝傳承”,使學生從小樹立保護傳統文化并使之發揚光大的志向。
二、欣賞教學,啟蒙認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初步了解汴京燈彩技藝的特點及審美價值,提高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加強他們對本土文化基因的認知和啟蒙。
結合“紅色教育傳承創新”的辦學理念,學校邀請非遺文化“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人——張俊濤到二七區解放路小學進行定期授課,讓學生在張老師的講解中,在參與燈籠制作中,播下燈籠手藝的傳承與發揚的種子。
三、走進制作技藝,加強感性認識
為了加強學生對于非遺文化——汴京燈彩技藝的感性認識。孩子們走進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通過觀看各種花燈,聽、聞非遺傳承人張老師講解彩燈制作工藝、父輩的彩燈制作故事及開封賞燈的歷史和傳統習俗等,學生通過一次次各種感覺器官觸、摸、看、聞等與認識對象發生作用,將大量有關汴京燈彩技藝的抽象知識具象化,調動大腦與身體有機運動的實踐鍛煉過程,使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提高。
四、拓寬空間,學習技藝,體驗樂趣
1.聘請張俊濤老師為校外輔導員,采取課內課外結合的辦法,使學生在初步掌握和學習汴京燈籠制作基本的技藝和方法。
2.拓寬教學空間,讓學生把制作帶回家,在家長共同參與下完成;建議學生與家長共同上網收集和整理汴京燈籠的資料;了解更多的非遺文化;讓他們參與到非遺文化中,體驗并享受其中的樂趣。
3.面對古今文化碰撞,在保留本土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讓學生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感受美的熏陶,培養能力,在實踐過程中真切體會想法成為現實的成就感。
五、開發課程資源,撰寫教學案例
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選擇和開發適合自己學校的課程資源,做成具有操作性的且在40分鐘內可完成的教學案例,并把它們編成校本課程,逐步推廣。
例:《燈籠徽章制作》教學方案
第四單元
主題:非遺傳承
單位課時:1
總課時:7
背景分析:四年級學生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和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具有一定的觀察、動手、探究及合作能力。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敢說、敢想、會剪、善合作,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探究,發揮和提高他們的能力。
學習目標:1.學生在已有的燈彩制作基礎上進行創新。
2.將非遺與生活實際進行連接并運用。
評價設計: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進行徽章設計和制作。
2.能夠表達自己的設計想法,并能進行小組合作。
學與教活動設計
活動一 情境導入
星寶是福燈社的成員,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汴京燈籠張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在博物館星寶被各式各樣的手工花燈吸引了。大到數米高的“千手千眼佛燈”,小到僅有四、五公分的“如來坐蓮燈”,各種造型燈讓星寶大呼驚嘆! 當學校發出征集“鄭州市創客藝術節”徽章的通知,星寶決定做一個會發光的燈籠徽章!
評價要點: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將非遺文化與生活實際相連接
活動二:聯系生活進行創新
這節課根據學生對燈籠的理解設計燈籠徽章。
1.小組討論并歸納燈籠徽章的基本要求?
總結:主題突出、色彩明快、畫面簡潔、構圖巧妙、合理
(1)形狀尺寸:外形不限,最長直徑不超過70mm。作品誤差±2mm。
(2)色彩:豐富且統一。
(3)設計元素:圖案、造型、色彩。設計元素可以選取 “傳統燈籠”的主題來設計,體現其獨特性。
(4)徽章制作要求具有透光性,突顯燈籠照明特點。
(5)200字左右的設計說明
2.造物制作
小組討論制作所需材料及小組成員分工
3.設計圖樣及說明
4.展示小組設計
(1)各小組展示設計圖樣,說明設計意圖,并進行拉票。
(2)全班進行投票確定最好的設計方案。
活動三:藝術實踐: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喜歡的燈籠
注意:造型、裝飾,并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
活動四:展示作品
學生展示作品,交流作品制作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活動五:感受交流
今天我們制作了燈籠徽章,分享一下制作徽章時的內心感受。
教師總結: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非遺文化就在我們生活中,希望傳統文化在我們心里扎下根。將傳統的融入現代生活,敢于創新,是我們少先隊員應該擁有的品質。
在小學教育中讓學生學習非遺文化,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我國非遺傳承發展的鏈條在中小學教育中得到延續。
參考文獻
[1]高丙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整合性的學術概念的成型》,《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3月。
[2]柳倩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意義》,《文學教育》2009年11月。
[3]謝菲:《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研究述評》,《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3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