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曉亮
教材分析:
本課時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幫助學生體會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引導學生熱愛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增強主人翁意識,積極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做出自己的貢獻。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一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職能、人民代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二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優越性。在現實生活中,關于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關知識,一是政策性、理論性強;二是離初中生的生活較遠,這都給學生理解和教師教學這一內容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通過新聞、報刊、互聯網等渠道了解到一些關于民主政治的內容,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成為本考試時教學內容開展的動力。本節課的理論性較強,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利用兩會的豐富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影響了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地正確形成。學生對資源的應用仍缺乏主動性,不能很好地實現與教師資源的互動。
教學目標:
1.充分感受人民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增強主人翁意識。
2.初步掌握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和地位。
3.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教學難點: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
課前準備:
1.搜集典型事例,理論聯系實際。
2.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時類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多媒體展示圖片:
每年的陽春三月,全國各族人民代表從四面八方云集首都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后,省、市、縣、鄉也以類似的方式召開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六課第一個項目—— 一年一度人代會,了解人民是如何當家做主的。
【環節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第一板塊: 聚焦人大
十一屆人大代表五個亮點
1.基層代表大幅增加。2.農民工首次當代表。3.56個民族都有代表。4.婦女代表比例提高。5.代表中領導干部比例減少
思考:人大代表的五個亮點說明了什么?我國人民是如何當家作主的?
總結歸納:
1.在我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13億人不可能都去直接管理國家。3.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
多媒體展示:
十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主要議程:
1.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政府工作報告
2.表決關于接受江澤民辭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
務的請求的決定草案
3.聽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思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行使了哪些權利?
學生回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媒體展示:
思考: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有著怎樣的關系?
歸納: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國家的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并授于它們分別行使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人大和政府、法院、檢察院分工不同,職責不同,但它們的根本目標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服務。
第二板塊:走進人大代表
播放視頻:中國唯一一個連續十屆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
學生思考問題:
1.申紀蘭人大代表的身份是如何取得的?
2.申紀蘭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她的職責是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
人民代表的產生方式有兩種: ①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出(間接選舉);②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人大代表的職責:在人大會議期間:▲審議各項工作報告和議案;▲依法提出議案和建議;▲參加選舉、決定其他國家機關人選;▲依法提出對有關國家機關的質詢;▲依法提出對有關國家工作人員的罷免案。
【環節三】歸納總結,知識建構
多媒體展示本課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本課所學的知識。
【環節四】遷移發展,學以致用
教師:讓我們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共同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時事聚焦: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和200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選舉了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
請你分析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么道理?
組織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時鼓勵學生創新,以凸現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實效。本節課的教學正是堅持了這一指導思想,堅持了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與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學生興趣,以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1.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感渲染中受到熏陶。
2.精心設計課堂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探究提高。
3..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構的基礎。
不足:反思本課教學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課堂還不夠開放,應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生學習、探索和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