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摘要:詩歌教學是語文學習的重鎮。但是在現階段詩歌弱化的大背景下, 詩歌變為了語文教學中的雞肋。學生不愛學,老師交不出內容。詩歌從過去完美的化身變為現在的死記硬背。如何讓詩歌重新綻放魅力,給學生詩意的課堂呢?本文將從詩歌的教學規律入手來探討詩歌教學問題。
關鍵詞:詩歌教學;意象;詩歌三步走
語文本身是個目標多樣性的學科,而且不同與理科具有精準確定的答案。語文包羅萬象,從詩歌到散文,從文藝類到科學類,無所不有。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對字詞的認識和理解,還有對學生精神情操的培養開發。
詩歌是語文的重要組從部分,唐詩的燦爛,宋詞的上口,元曲的藝術還有現代詩歌的多變,傳承著人類代代流傳的高尚情操,體現著文人骨子里的桀驁。串串詩歌像珍珠一樣照耀古今,像鉆石一樣傳承璀璨。她與其他文學形式相比,文字更為簡約凝練,想象力更為奇特豐富,情感更為強烈集中,音韻更為和諧悅耳,故詩歌又有“文學中的文學”之稱。
但是詩歌同樣由于其表現事物的寬廣,思維的跳躍和高度的凝練讓學生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進行高效率的詩歌教學成為教師思考的要點。在傳統詩歌教學中往往過多注重詩歌的知識性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對于詩歌美地賞析。不恰當的剖析讓原本珠圓玉潤的詩歌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
一、古代詩歌
古代詩歌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在初中階段是以學生受到詩的熏陶為主要目標。這種熏陶跟小學的古代詩歌教學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的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這就有必要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因此我通過實踐研究認為。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開拓視野,從原本機械的背誦和生硬的理解轉變成自主的探究。讓學生從一個詩歌的路人甲變成詩歌的編劇、主人公。在讓學生簡單了解詩歌的基本情景后,鼓勵學生通過借助課下注釋自己理解詩歌,先學后教。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將詩歌呈現的畫面在腦海中形成小電影的模式,動態的,帶有情感的,在自己的小電影里要根據情況設置上時間,地點,人物,周圍環境等。由文轉化成意。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出詩歌的意境,并且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最后,讓學生用口頭小作文的形式將腦海中形成的小電影復述出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由意轉化成言。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提高作文能力,關鍵是通過自己的改造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去。通過文—意—言的相互轉換,學生才能真正在詩歌的學習中發揮主動性。我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樣,詩中也可以有小電影、小話劇。
例如,《天凈沙·秋思》的教學,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時間:一個秋日的黃昏。地點:古道 周圍環境:枯藤、老樹、小橋、流水、人家。人物: 斷腸人 天氣:西風
在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代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烏鴉已經回巢,不時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落里,人們正在準備晚飯,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這是,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感嘆:"斷腸人在天涯"。
在學生進行分析之后教師再對重點的詞語,詩句進行講解,將學生的領悟提高一個層次。這樣的教學不但避免了將詩歌肢解,也保證了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還能增加學生的印象。
二、現代詩歌
詩歌寫作向來被人們描述得神秘莫測,而現代詩更因其自由的形體和自由的精神,讓學者和讀者感覺無從著手和無法理解。然而凡事都有規律可以考察,現代詩寫作仍然有其基本的步驟和方法,聯系詩歌教學做一初探的把握。
現代詩歌的教學主要按照“一看,二想,三悟”三步走,這也是現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步驟。
一看:
就是看到一個事物。有感于用詩的形式對其表現和言說。這被稱為“外視”,看到的第一自然,是外部的現實形象。同時,這個看也包括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總之是人的第一感官。
例如:何其芳《秋天》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這一段中作者看到的自然景象是,清晨的露珠,丁丁地伐木聲,鐮刀,背簍,瓜果。
二想:
就是想到一個事物,就是有“此物”(一看所見的事物)“想到”一個“他物”來“借他物寫此物”,以實現對表現者(一看之所見)的形象化的再現。
由于“二想”的形象來源是詩人平時儲存的生活表象,詩人需要在自己的大腦中進行搜索、發現和選擇(即想象),所以也稱 “內視”——看到的第二自然,即自己內心的心象。
在這第二個步驟中,多種修辭手法會運用其中。
還是看上面那段詩歌,作者通過聯想,想象將看到的沒有情感的第一自然轉化成包含著巨大情感的內心物像,也就是第二自然。
“鐮刀”擬人化,是飽食過稻香。這里,作者把鐮刀想象成一個擁有幸福生活的人,聯想到在這美麗的鄉村環境中,秋天的豐收,和豐收的喜悅。
三悟:
就是在“二想”的基礎,“悟到”一個意義。就是進一步深入一層地超越性表現出自己個性化的獨特感受,關注坐著生命的氣息。
詩歌創作,由事物引發想象,直到以想象而再造世界,所以“三悟”之所見,既不是肉眼直觀得來,也不是靠知識學習得來,而是靠一種介乎感性和理性之間的直覺和靈感,所以也稱“靈視”。古人稱此類詩句為“警策”之句。
在上段詩歌中,作者悟出的是“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把秋天擬人化,農家是秋天最愛的場所,清靜,清遠還有農忙后下閑下來的喜悅。在農家,秋天表現的淋漓盡致。秋天青睞著農家。
一看,二想,三悟是現代詩歌創作的步驟,同樣,也是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重要方法。通過“三步走”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創作思路,而且在詩歌寫作上得到借鑒。
參考文獻:
王國維《人間詞話》;許霆《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經典》;譚德晶《現代詩歌理論與技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