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背景模式下,探討種植類專業的培養模式、課程改革及課程考核方式等改革情況,提出種植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是在“應用技術型”人才總體框架下,形成以“四大模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方案,即職業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素質模塊、頂崗實習模塊。實行雙循環的教學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框架下,優化師資配置,重構課程結構,理實一體,學做結合。
關鍵詞:種植類專業;應用能力;課程改革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度高教科研重點項目,JGJX2017C79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3.037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時期,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主流。人才市場高級應用型人才缺乏使應用型本科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為實現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是基礎。而人才培養方案的實現是靠課程來完成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依據課程改革為突破。
目前,國內有部分高校在實施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但是受傳統學術型教育的影響,已有的課程體系還是存在一些問題:課程目標對社會需求反應滯后,不能突出應用教育的特點;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單一,內容選擇受到影響,內容配置存在問題;課程設計定位不明,設計能力有待提高;教學方法有待改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不順;考核方式單一,不能突出應用的特點等。
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務地方、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為主,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中,需轉變知識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確定以社會需求為方向,以能力培養為重點,樹立工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建立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教、學、做相統一的培養模式。
1 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規格是在“應用技術型”人才總體框架下,堅持知識能力的職業性、人才類型的實用性、服務面向的區域性等種植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高度切合專業特點,研究人才培養具體規格。本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原則,在人才培養途徑方面加強與用人單位、行業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建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完善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材、共同建設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實習基地、共同實施人才培養過程,共同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共同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教產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新機制。
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是突出專業基礎知識的“高等性”、專業理論知識的“實用性”、實踐能力的“技術性”、服務面向的“區域性”等特色。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結構是在理論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三大體系”支撐下,形成以“四大模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方案,即職業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素質模塊、頂崗實習模塊。教學采取“332”模式,即3個學期完成職業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3個學期完成專業基礎模塊和專業能力模塊,2個學期完成頂崗實習模塊。
以課程改革為突破。真正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計劃,使之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而綜合素質是通過課程能力來實現的。轉型高校重構課程要沿著以應用能力為核心重構課程,打破學科壁壘,整合課程內容,構建課程體系。
實行雙循環的教學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框架下,優化師資配置,重構課程結構,理實一體,學做結合的政策。
2 以“應用能力”為中心課程改革的課程改革原則及依據
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是一種職業被認可為專業的理論依據和技能保障。根據行業能力要求與企業的實際需要,學生的素質狀況,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教師自身的資源情況,探討解決問題的措施和理論依據,綜合運用各項措施,達到預期效果。
3 以“應用能力”為中心課程改革的內容
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基于崗位與職業能力分析及行業企業標準統籌分析之后確定的。教學內容體現先進性、實用性、針對性和開放性,及時吸納新技術、新工藝、新手段、新方法、新材料,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行業發展和實際需要,并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規律、個性和可持續發展需求,以及季節農時變化,序化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以項目和任務為載體,以能力訓練和培養為主,以相關理論知識為輔,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學生獨立完成工作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
3.1行業企業調研
首先針對學生將來的工作崗位進行大量調研,建立起以企業工作崗位需求為主導的課程體系。
3.2在開發線開放課程
在校級精品課建設基礎上,側重考察網絡教學和課程的開放程度,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翻轉課堂、MOOC、在線互動等教學方法改革,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3.3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是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積極申報課程改革。每門課程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凝練出對崗位能力有支持作用的一個或幾個技能項目,重點訓練,逐一考核,真正為專業能力培養奠定基礎。如植物學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使用顯微鏡的能力、農田雜草的識別能力等。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技能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學效果顯著。
4科學制定每門課程的考核方案
課程考核的基本思路以考察學生的能力為核心,采用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模式,并加大過程考核所占的比重。
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田間操作、互聯網大賽等進行專項訓練,以考促訓等方式,使實訓與考核緊密結合,使考核與教學過程同步成為一種特殊的實訓過程和手段。技能訓練要制定實施方案,考核要制定考核評分標準,明確某些操作項目、創新思路及積極表現的加分條件,進行人性化進行考核。實踐基地或實驗室應保證訓練和考核所用實驗材料的提供。endprint
考核方式可采用現場口試、課程小考、案例分析、現場實際操作等不同方式進行,尤其應重視現場實際操作的考核,提高實際操作占總評成績比例,同時適當降低期末考試所占總評成績比例。
可選擇1~3項實踐內容進行考核,將考核成績采用百分比形式(例如10%~30%)列入該課程的成績項目中;對考核一次不合格的課程,對學生進行第二次考核。
提高考核成績在學期成績總評中的比重;結合教學實施,加大課前和課中的診斷性、形成性考核次數;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取現場操作、口試等多樣化考核形式;小組考核與學生個體考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集體觀念。考核與教學相結合,強化學生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實行以考促訓,以賽促練,改變以往先教后考的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學程序,而將考核與實訓同步或交叉進行,使考試成為一種特殊的實訓過程,并貫穿教學的始終,以此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有條件的實行教考分離制度,規范課程的教學,以考核檢查課程的教學效果。考核標準由任課教師自行制定。改革考試方法和方式。建立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發展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改變現有的以分數排隊、以掌握理論知識多少來評價學生質量的單一評價模式;積極提倡分段考試、開卷或半開卷考試,結合總結報告、論文、綜合設計等多種形式的考核方法,積極推動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
5結語
轉型必須立足于實踐,以應用研究為取向,為實現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必須以課程改革為突破。樹立“應用能力”為中心的理念,構建一個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真正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計劃,使之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周躍紅.工程應用人才素質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2(02):45-47.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
[3]寇敘.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的“動物性食品理化檢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4):157-158.
[4]郝俊邦.淺談中職學校種植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J]. 職業,2015,(12).
[5]劉增志.淺談對中職學校種植類專業教學改革的認識[J]. 學周刊,2012,(13).
作者簡介:胡俊杰,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設施園藝及蔬菜生理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