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對文本進行解讀時,總希望能找到一個突破口,像一把鑰匙一樣,一下子打開整個文本。其實仔細閱讀文本的話,總能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點。其中有的點確實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這個理解文本的最佳切入點,也就是打開文本的鑰匙。
關鍵詞:巧選角度;解讀;文本鑰匙
備課的關鍵是解讀文本,我們對文本進行解讀時,總希望能找到一個突破口,像一把鑰匙一樣,一下子打開整個文本。其實仔細閱讀文本,總能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點。其中有的點確實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這個理解文本的最佳切入點,也就是打開文本的鑰匙。文章的切入點通常就是文章精妙的地方,有的是別具一格的題目,有的是豐厚的背景資料,有的是含義深刻的句子,有的是波瀾起伏的情節……一個好的切入點,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研究的好奇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巧選角度,找準切入點,就相當于找到了解讀文本的鑰匙。
一、 新穎別致的題目,是打開文本的鑰匙
文章標題,是文章的靈魂,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能給學生以提示。它是引導學生觸摸文本整體并進入文本靈魂的捷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文本解讀時,就要梳理文本與題目的聯系,引導學生通過題目獲取信息,感知文本內容。通過透徹理解題目,抓住文章的主旨,達到解讀文本的目的。
例如《變色龍》,可以根據課題設計這樣的問題:“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為什么這篇小說題目卻叫“變色龍”?由此看出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一拋出,學生的好奇之心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他們會靜下心來閱讀文本,并從文本中找到依據。原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小狗咬人的事件中,隨著狗的主人的變化,態度發生了五次變化。這就像變色龍一樣,特別善變。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人。這樣,學生不僅理清了小說的情節,對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性格也有一個鮮明的認識,為解讀文本打開了一扇大門。
二、 厚實豐富的背景資料,是切入文本的助力點
“知人論世”是文藝批評的重要方法,也是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個切入點和突破點,表現在語文課上就是對作家作品的介紹和對背景知識的介紹。適當的資料鏈接,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解讀文本。
在學習朱自清《背影》一文時,對作者與他父親的感情,學生的理解出現一些偏差。文章中寫道:“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由此處看,似乎父子之間有一些隔閡。這時,我適時補充了一段背景資料:“1928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讀了這段資料后,學生才明白,原來朱自清的父親,一直深深地愛著兒子,看到兒子也能理解他的這份愛,內心是非常地欣慰的。
教學中,教師用“助讀資料”的方式一層層地、由淺而深逐漸鋪墊介紹,自然地深入課文,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資料助讀理解文本,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耐人尋味的關鍵句,是解讀文本的突破點
文章的關鍵句,往往能體現全文的內容,所以,以關鍵句子作為切入點,就等于直接叩擊文章主體的大門。
例如教學魯迅的小說《社戲》一文,文章較長,且文中所寫看到的戲也沒有意思,初一學生對作者所要表達的對天真爛漫的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及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的思想感情不太理解。在切入文本時,可先讓學生瀏覽課文,了解本文主要講的就是迅哥兒小時候在平橋村和小伙伴看社戲的經歷,這時,老師引導學生讀文章最末一段:“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那一夜的“社戲”到底好不好看?那夜吃的豆一定就是最好吃嗎?
文章第19段寫道,我看戲感覺疲倦了之后,讓桂生去買豆漿喝,無聊之極只好買豆漿喝,這是多么掃興。第20段寫道:“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忽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里,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沒什么特別的一出戲,甚至可以說是最普通的一出戲,竟被看作是最好看的,這足以看出沒有更好看的戲了。學生讀書發現,那夜的戲并不好看,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而那夜的豆,也和第二天六一公公拿來的豆是一樣的,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這時教師再提出第二個問題:既然戲不好看,豆也沒有什么特別,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學生再讀課文發現,其實讓作者念念不忘的并不是社戲,而是看社戲的過程,是對看社戲的期待、月夜出航的喜悅、看成社戲的滿足以及偷吃羅漢豆的開心。那夜的豆也很普通,但在偷豆吃的過程中,小伙伴們的淳樸、熱情、無私、真誠的品質讓“我”感動。可見,“我”難忘的是看社戲過程中那種新奇、快樂、自由的感受,更難忘平橋村質樸的人與情。
緊緊扣住點明主旨的句子,設置兩個問題,層層推進,寫出作者對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得出主旨水到渠成。
可見,抓住關鍵句子作為切入點,課堂循序漸進,思路清晰,結構緊湊。
當然,解讀文本的切入點還有很多,但無論是通過何種途徑,都必須建立在教師本人對文本智慧的解讀之上。唯有細致深入的閱讀,才能產生智慧的教學,教師才能有獨到的發現,進而才能找到恰當的打開文本的鑰匙。
參考文獻:
[1] 宋建玲.教師對教材文本解讀的策略研究[D].寧波大學,2009.
[2] 劉才利.小學語文對話教學中教師文本解讀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8.
作者簡介:張曉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