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多教材參考書依據“知人論世”機械解讀《囚綠記》,誤解了其主旨。本文以文章為根本細讀咀嚼,解讀其主旨。
關鍵詞:知人論世;文本細讀;主旨
陸蠡的《囚綠記》以一株常春藤為寫作對象。把握文章主題,須先準確理解“綠”的象征義。許多參考書認為“綠”有三層象征義:生命、希望、慰安、快樂;追求自由、光明,固執、抗爭,永不屈服于黑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和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的氣節。
筆者認為,前兩層是“綠”應有之義,第三層則是牽強附會,據此提煉的主題“借謳歌‘綠來贊揚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的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從而表達自己渴望民族解放的愿望和對民族光明前景的信念”也就有待商榷。
作出這種誤讀的主要依據是“知人論世”這一鑒賞方法?!爸苏撌馈弊钤缬擅献犹岢?,《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边@番話的本義是“尚友”,但在客觀上指出了“知人論世”這一重要的文學鑒賞原則和方法。作品記錄的是作者某一特定時刻的所思所感,寫作者是“這一個”而非“那一個”,因此既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際遇,才能全面深刻理解作品。
為了理解“綠”的象征義,從而探究主題,教參往往會補充陸蠡的作品風格:他的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頌贊,表現出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還會補充他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
1937年盧溝橋事變,11月上海淪陷后,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1942年,陸蠡出于責任感主動詢問日本巡捕房搜查其出版社的原因,其中有對話記錄片段如下:
“你愛國嗎?”日本人問。
“愛國!”他大聲回答。
“贊成南京政府嗎?”
“不贊成!”
“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
“絕對不能征服!”他斷然回答。
日本人恨他態度強硬,屢施酷刑,但他絕不改口,直至吐血而亡,時年34歲。
依據以上兩部分內容,再抓住“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等只言片語,憑借經驗推斷出“綠”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和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的氣節”的象征,文章主題是:借謳歌“綠”來贊揚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的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從而表達自己渴望民族解放的愿望和對民族光明前景的信念。
這種理解與讀者的閱讀感受有隔閡,更與文字本身大有出入。
不可否認,“知人論世”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但也有其局限性。有時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這易使文學鑒賞步入誤區。另外,美國當代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學四要素的著名觀點:文學作為一種活動,總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四個要素組成。如果讀者一味地或是過多地關注作者、時代背景而忽略了最根本的要素,即“作品”本身,就會曲解它的本意。
真正的文學鑒賞要將“知人論世”與作品本體研究緊密結合并靈活運用。只有作品中有印證“其人”“其時”的文字,“知人論世”才發生效用,不能簡單反推。如果背景決定主題,那一個時代的所有作品豈非只有一個主題?若用作家的一般風格來推導其作品,那么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豈非只有一種風格,一種內涵?故不能根據“知人論世”機械解讀,文字本身才是解讀文章最根本的依據。教材參考書正是以作者的生平際遇和時代背景為主要依據,生搬硬套,誤讀了《囚綠記》。
以文本為主要依據,再細讀文章會有不同的發現。
第12段“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交代了我預計放綠的時間和原因。第13段“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這里雖寫了戰火紛飛的時代特點,但結合12段的語境分析,其用意是交代“我”提前離開北平,提前釋放綠的原因,并不是為了寫“盧溝橋事件”,也沒有提及中國人民如何在戰火中頑強抗爭。中國人民當然是忠貞不屈的,“綠”也有永不屈服的精神,但是作者在文中實在沒有明示或暗示“綠”和中華民族的聯系。況且我是因愛而囚常春藤,日本侵略中國也是因為愛嗎?所以將被我因愛而囚的常春藤看成是被日本侵略的中華民族的象征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縱觀全文,文章圍繞作者對待“綠”的心情變化展開。綠是“生命”,是“希望”“慰安”“快樂”,“是自然的顏色”,作者“歡喜”“留戀”這片綠色;繼而因愛而動了將之據為己有的“自私”念頭,“囚禁”了綠;可是“綠”不理解“我”的愛意,依然固執朝窗外生長,“我”因自尊心受到損害而“惱怒”,固執地幽囚著它;后來常春藤因為缺少陽光變得枯萎,“我”雖然“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可憐它”,但是依然著魔般地瘋狂占有它;最后決定放它走也不是因為醒悟,而是因為要離開。直到臨行,作者才“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全文集中講一件事:愛的異化,“我”因愛而囚,以愛之名傷害“綠”,最終因為離開放了它。
綜上,文章的主題應該是:關于愛的方式。愛要理性,愛不是占有約束,沒有自由的愛讓人窒息。以自己的意愿去愛,不考慮對方是否幸福,這樣的愛是一種傷害。
這樣的理解和散文集的序言也高度契合。散文集《囚綠記》序言寫到“我是感情的奴隸,也是理智的仆役。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沖突……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弊髡邔Α熬G”正是受了情感的奴役才失去了理智。
“知人論世”是鑒賞文章的重要方法,但是不能標簽化,機械地解讀。要將“知人論世”與作品本體研究緊密結合,以文為本,才能還文章一個真相。
參考文獻:
[1] 王清.孤獨的靈魂——《囚綠記》的生命化解讀[J].語文建設,2013,01:44-46.
[2] 劉一新.熱愛生活 追求光明——陸蠡的《囚綠記》賞析[J].名作欣賞,1987,05:59-61.
作者簡介:鄭秀梅,四川省南充高級中學。endprint